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遂溪花灯与“点灯”

2013-03-10 16:02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陈凯杰 叶碧波
花灯圩上,市民正在采购花灯。图/记者张锋锋 记者协理陆华亮

    “点灯”习俗

    在遂溪的很多地方,有“点灯”和“吊灯”的习俗,时间多数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一,有少部分地方甚至是从正月初十开始。

    “点灯”,是指生育有男婴的家庭,庆贺家庭添了新男丁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可谓是男婴出生后人生的第一次大型礼仪。一般是当年出生的男婴都同时“点灯”,所以,每年每村的“点灯”数量是不同的;也有些村庄按一定的方式逐年轮流“点灯”的,所以就有“老灯”和“新灯”一说。有趣的是,有些人轮到人到中年才“点灯”。

    遂溪县白沙镇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点灯”的形式因地域而有所不同,一般是整条村在祠堂或其它特定的地方于正月十一前由当年家里有男婴出生需要“点灯”的家庭出劳力共同搭建灯棚。

    搭灯棚的物料很讲究,不能随意。一般是由木材和竹料搭成,用木条构建灯棚的梁和柱,用竹织的车篷作墙。这些材料用完后要放回祠堂保存,来年再用。这些工作都是由“灯头”负责组织和完成。“灯头”是指当年第一个出生的男婴的父亲。搭建好灯棚后,“点灯”的家庭便着手准备丰盛的“点灯酒”,即为添丁的喜宴做准备。在正月十一的子时,鞭炮齐鸣,整条村子都沸腾起来,特定的出灯仪式开始。待仪式完毕,灯棚里吊着盏盏流光溢彩的花灯。故此,也有村庄称“点灯”为“吊灯”。

    “点灯”是一件大喜事,男婴的家庭总要大摆宴席,广邀亲朋戚友前来庆贺一番。大多数村庄是在正月十一这天摆“点灯酒”,常常出现一家人分头去吃“点灯酒”的情况,或者一个人从朝到晚忙着喝“点灯酒”的情形,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忙着赴宴,村村寨寨,张灯结彩,一派欢乐祥和之景象。

    有些村庄是按当年男婴的出生时间轮流办宴席的,每天一家,这样一来,村里经常都有“点灯酒”宴席,好不热闹,农村的春节活动也因“点灯”这一习俗而变得精彩,变得年味更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遂溪的“点灯”、赏灯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大多村庄在正月十六晚完灯,举行特定的完灯仪式后,花灯会集中到灯棚前或其它特定的地方进行“烧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人丁兴旺。

    花灯艺术

    遂溪花灯远近闻名。例如北坡镇的游鱼花灯,更是遂溪一绝。叶侯才师傅说,无论是北坡镇游鱼花灯,还是遂城镇朗村花灯,制作一盏花灯都不容易。扎花灯是一项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制作工艺。扎花灯的民间艺人一般白天都在外从事各自的工作,晚上才制作花灯,当然也有少部分是利用冬季的农闲时间全职来扎灯的。

    叶侯才师傅表示,花灯的材料准备工作历时较长,每年在忙完秋收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前期要做的是在彩纸上按设计好的图案进行雕刻,用自制的刻刀,人手雕刻,所以雕刻部分是花灯扎制所有工序中最耗时的。花灯制作要用到大量的纸,透光纸、彩纸要根据花灯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裁剪。纸裁好后接下来就是印刷和填色。

    花灯的骨架用的是丹竹,扎好骨架,用备好的纸料粘贴好,一盏花灯便算是完成了大部分。再配上灯裙和灯吊,一盏流光溢彩的花灯便完成了。

    据叶侯才师傅说,花灯制作手艺是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至今有几百年历史了。现时从事花灯扎制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像其它传统手工技艺一样,年轻人不乐意传承学习,他很担心,这门手工技艺会随着岁月失传,所以,虽然花灯扎制很辛苦,不是很赚钱,但他会用心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 湛江日报社与市环境卫生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全红婵“晒”出十五运会照片
  • “警小豚”护航十五运会 湛江公安多维守护赛事平安
  • 万事俱备待开赛
  • 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十五运城市志愿服务岗前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