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每天,它都发生神奇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落成开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这里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全新实践。创造这种神奇的就是曹妃甸。而在万里之外的广东湛江,有一座岛与曹妃甸何其相似——同为海岛,港区条件优越,钢铁、石化等一批大项目落户于此,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将在这里崛起,它的名字叫做东海岛。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曹妃甸给了东海岛怎样的启示。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率队奔赴曹妃甸,就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展开考察。

从无名荒岛到“国之宝地”
从唐山市向南行驶80公里,就到了曹妃甸。这个昔日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岛,如今已成为170多平方公里的新兴工业化基地,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被人誉为“国之宝地”。
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同年3月,首钢集团正式宣布迁到曹妃甸的整体搬迁规划。
2005年底,曹妃甸被列入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名单;2006年3月,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前,以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为代表,一批批大项目落户曹妃甸,掀起了产业聚集和开发建设的高潮。华润曹妃甸电厂2×3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中冶京唐装备制造基地、中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华电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冀东成套设备产业园等项目正加紧建设。
打造中国循环经济的样板
在曹妃甸开发建设之初,国家就把曹妃甸工业区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多次论证、充实完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于2008年1月诞生。
依照总体规划,曹妃甸将成为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总体规划指引下,曹妃甸在开发建设和产业聚集过程中,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绿色产业准入制度,对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即使投资再大、利润再高,也不允许落地。据统计,曹妃甸开发建设几年来,婉拒的项目投资达100多亿元。
首钢京唐公司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一系列国际先进技术保障了京唐公司的循环经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采用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其中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技术占到三分之二。仅炼铁高炉就集成了当今国际炼铁领域的10大类、68项先进技术,并首次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上使用了自主研发的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这是世界炼铁技术的一个突破。
“新技术保证了我们实现循环经济。目前,我们能够做到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废弃物,实现废水、废弃物的零排放,铁元素资源几乎100%回收利用。”首钢京唐公司副总经理杨春政说。
在京唐公司炼钢主控室内,一张循环经济示意图能让参观者对循环经济有一个直观的、总体的印象。示意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在实施压差发电综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的工业余热经回收用于煤化工和城市生活,以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钢铁厂的工业废渣制成超细粉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发电厂的冷却余热用于发展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的浓缩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以降低淡水生产成本。
在首钢京唐公司这个不到曹妃甸工业园区面积1%的地方,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只是曹妃甸循环经济的一小步。曹妃甸循环经济分三个层次:一是工业区内企业自身的循环;二是钢铁、电力、石化之间通过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产业集群的资源有效利用;三是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企业与行业有机结合。
东海岛立志打造循环经济之岛
一个投资近700亿的巨无霸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却可以基本忽略不计,曹妃甸之行给考察组留下的印象是震撼的。市长王中丙坦言,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曹妃甸是样板。而未来的东海岛应向曹妃甸看齐,甚至要超越曹妃甸。
东海岛是中国第五大岛、广东省第一大岛,拥有丰富的未开发的土地资源,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具有建设国际深水大港、发展现代大工业的优越条件。2011年3月4日,中科炼化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了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两个总投资过千亿元大项目的落户,为东海岛发展大工业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8年就曾造访过东海岛的首钢京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毅认为,在自然条件方面,东海岛港口更深,面积更大,发展空间更广;宝钢公司是业内龙头,管理水平高,软硬件设施都首屈一指,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条件更为成熟;更为重要的是,东海岛同时布局中石化,除了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发展循环经济。
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东海岛应该如何应对?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未雨绸缪。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不是旧钢厂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把宝钢30年来积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大批专利和技术诀窍进行系统集成和再创新”,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继续起到领先示范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钢厂”。公司将116项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为可靠保证,实现“双最双共”节能环保目标,即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排放最少,企业与社会共享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将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建设成为世界效率最高的绿色碳钢薄板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钢铁和石化之间的循环经济将会是又一亮点。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东海岛目前布置的两个大项目,一个是炼化,一个是钢铁,相隔只有500米,之所以这么布置,就是要发展隔墙经济,把两个大项目的排放物,比如废水、废渣、废气、余热互为利用,循环使用,使整个资源可以循环、科学地利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认为,两大重化项目的落户,完全可以衍生第三大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史献平说,钢铁和石化产业均属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产业,但二者在原料和能流方面存在互相耦合,这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条件。利用这种耦合发展循环经济更有利于东海岛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