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家庭农场啥模样

2013-04-16 16:30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刘稳 詹岗琳 曾小净
 
刘稳 摄

    不断探索

    成村民致富领头人

    其实,郑洵帝的致富之路并非一路坦途。1989年时,除了郑洵帝家外,还有另外七户农民也承包了土地种植农作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种植模式,在遭遇洪灾和自然灾害等重创之后,只有两个家庭农场坚持了下来,其中就包括郑洵帝。

    回忆起当年的艰辛,郑洵帝十分感慨:“当时很多人认为农村没有发展前景,种庄稼根本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因此好多人丢置农田跑到城市打工去了。看着那么多的土地被荒废,作为一个世代以农为生的农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我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来改变我们村的贫困现状,告诉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好日子。”正是这种要带领大家致富的意念让郑洵帝和他的农场坚持了下来。

    郑洵帝的农场现在固定工人有5人,临时工有50—80人,一人一天的工钱80元。他对记者说,每年付给工人的工资有十几万元,这样一定程度上不但解决了村里一些人的就业困难,而且实现了他们留在家乡生活的愿望。

    除了帮助部分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外,郑洵帝还对村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看到郑洵帝真的通过家庭农场富了起来,村里渐渐有很多人开始效仿郑洵帝,做起了“家庭农场主”,村民吴某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老郑的示范和帮助下,自己的家庭农场渐渐走上了正轨,估计今年也能赚十几万。当记者问他为何会回家乡发展农业时,他笑着说道:“是郑洵帝让我明白了种田也是一门大学问,也能过上好日子。”

    对很多人要回家乡发展农业这件事,郑洵帝开心地说:“土地养育了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新世纪,新农民,一样自立富强。”

    家庭农场

    摸着“石头”向前行

    全市类似郑洵帝这样的家庭农场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不过随着近两年土地流转加速,农村土地逐渐走向种粮大户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种植大户看到家庭农场发展前景后,也和郑洵帝一样走上了经营家庭农场的道路,但也有一些种植户仍心存疑虑,处于观望状态。

    廉江农业局经营管理股股长文柄聪告诉记者,这两年农业机械成本增高、国家的平均种粮补贴较低、家庭农场的抗灾能力还比较弱。“一旦遇到大的灾害,农场就可能入不敷出。”

    郑洵帝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的洪灾。因为没有完善的抗灾设备,郑洵帝养殖的8千只鸭子在29个小时的挣扎中被淹死了1千多只,剩下的也大部分受了伤。放在屋子里的稻谷也被洪水浸了几十个小时后坏掉了。还有1996年发生的台风灾害,也对当时的承包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如何扫除这些隐忧?郑洵帝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期待:政府可否为家庭农场提供一定数量的机械设备和建造一些抗灾的大型仓库,以支持农民回归土地,发展经济,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除了政府提供帮助外,家庭农场自身也要全面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实现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商品化,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农场。”

    郑洵帝说:“现在村里的人回来了,土地不再是荒地,村庄也不是荒村,这对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希望政府多多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跟着醒狮去旅行”,遂溪在广州向全国发出最“甜”文旅邀请函
  • 湛江红树林修复创新模式  解锁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 “湛江蓝”:港城天空的咏叹调
  • 送展进校园
  • 椹川大道绿化修剪“精雕细琢”  扮靓城市交通动脉
  • 吴川: “一个饼”撬动县域20亿元大产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