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浙江“西瓜兵”一统雷州瓜田

2013-05-12 09:2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钟邦国 宋芊霏

    

    5月8日,雷州附城,浙江瓜农的大棚里,西瓜长势喜人。 图/记者 吴智恒

    连绵的西瓜棚仿似古代的军营。 图/记者 吴智恒

    核心提示

    三百户来自浙江的瓜农一统雷州西瓜种植业,靠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紧凑型组织形式、独占鳌头的技术和专利、候鸟式种植带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利用、风险投资式的冒险精神。

    现象 雷州地种三万亩浙江西瓜

    在沿207国道的雷州市松竹、南兴、白沙和附近附城、雷高等多个乡镇两边水田上,活跃着一大批来自浙江台州的外地瓜农,他们不辞千里南下到雷州种植大棚西瓜发家致富。种植规模从前几年的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三万多亩,万亩洋田成为他们的“淘金地”,他们种植的优质反季节西瓜成为全国各地的“香饽饽”,产品供不应求。

    据了解,他们目前租地的租金已超过每亩两千元,但浙江瓜农还是接踵而至。反观将土地外租的本地村民,却是守着农田“聚金盆”不懂利用,殊为可惜。在采访中,资深浙江瓜农向记者道出他们成功的经验,对我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启迪。

    启迪一 “产供销”抱团不愁销路

    浙江老板陈道苗是来雷州包地种植大棚西瓜较早的一批人,当时,整个雷州地区种植的大棚西瓜仅有几千亩。由于雷州气候适合种植反季节西瓜,从浙江过来雷州种植西瓜的瓜农越来越多,形成了一定规模,客源非常稳定,基本不愁销路问题。陈道苗向记者透露,大棚西瓜种植产业的发展能有这般成就,离不开“公司+农户+市场”这一合作社经营模式,就是公司统一承包土地,建立西瓜基地后分包给瓜农们。公司从中每亩收取50元管理费,公司负责培训、销售和处理纠纷。其中,种子、薄膜、农药和有机化肥等由公司统一供应和负责,承包人只需要按照公司免费传授的技术进行种植即可。

    “只要能产出西瓜,不愁卖不出去!”陈道苗称,为了方便农户与销售商之间的沟通,他们还成立西瓜协会,并为此制作了通讯录,里面记录了每一块承包地的负责人和联系方式。据了解,目前该协会由三家公司组成,社员有382户,在雷州包地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对于合作社的引领作用,作为瓜农协会副会长的陈道苗深有感受,“公司+农户”这一经营模式,统一了西瓜种苗、栽培技术、病虫防害以及西瓜的标准,有利于提高西瓜产量,并使之品质有保障,增强了该品牌西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度。

    与“过江猛龙”相比,我市农业合作化程度低,大多是分散经营,孤军作战,没有大公司作后盾而不时呈现“过山车”的现象,丰年价贱的怪圈屡见。

    启迪二 技术化专利化领舞市场

    在一片白茫茫的西瓜种植基地大棚群中,浙江瓜农的高科技栽培手段让人佩服。记者发现,他们的瓜藤下面都铺着一层地膜,“铺一层地膜是为了锁住土壤里面的水分”,瓜农老金向记者解释,他们是科学种植,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栽植西瓜,运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精确计算施肥时间,生产自动化,连授花传粉也准确到具体哪一天。因此,采取高新科技种植培育,减少了不少成本,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记者了解到,由于实行科技化管理,他们一对夫妻就可以管理一百几十亩西瓜,效益非常可观。

    既然这种反季节西瓜能带来如此诱人的经济利益,为什么其他人不跟风种植呢?“这种瓜苗是别人买不到的”,陈道苗摇头称,公司早已收购了该瓜种品牌,凡是购买该品牌瓜苗都需要经过公司。据了解,他们对种子的筛选非常严格,之前台湾西瓜没有进入大陆的时候,他们统一种植台湾的小西瓜优良品种,现在由于台湾西瓜大量进入大陆,他们便从海南的科研部门购买了“麒麟西瓜”的专利,全国只有他们能提供该品种的种子。品种的稀有资源,让他们在经济市场中屹立不倒。

    我市农业还是粗放型为主,因科技含量低,效益差,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方式与台州瓜农形成鲜明对比。夫妻二人管理一百几十亩的西瓜,对很多农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加上品牌独有化观念意识的缺乏,大大牵制了我市农业的现代化。

    启迪三 “候鸟”种植地尽其效

    “种植西瓜如同候鸟迁徙一般,一个地方只能种植一季,下一年又要变换地方了”。在附城镇下河村的一个简陋木棚中,与记者闲谈的瓜农老金来自浙江台州,到雷州投资种大棚西瓜已有四年之余。一年之中,大概只有6、7两个月能呆在老家,每当8月底,便如其他瓜农一样开始忙碌起来,又要离开老家到外省种植西瓜,因此,这些瓜农也被称为“候鸟一族。”

    老金今年租了80多亩地种西瓜。每年九月份开始种苗,来年一月份便可以收成上市,五月份采摘完毕。一季可收获4次左右,年亩产量达一万公斤以上,每亩除了1万多元的成本外,可净赚5000多元。前两年行情好的时候价格升到两三元一斤,赚了个盆满钵满。虽然今年天气不好,雨水过于充足,收成不是非常理想,但他仍然决定继续在雷州种瓜。

    老金称,西瓜是高光效强热照植物,天气越是晴朗,就越有利于西瓜的成长,老乡们来雷州种植反季节大棚西瓜,主要是看中这边土壤和阳光适合反季节种植。然而,大棚西瓜对土壤比较“挑剔”,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必须用新土种植,一个地方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第二年又要重新挑选种植地,如候鸟一般,流动性比较强。

    “现在种植的西瓜差不多采收结束了,我们打算六月份就回去台州,等到九月份再回来种植下一季的西瓜了。”老金说道。深谙土地特性的台州人懂得,种过西瓜的土地,他们5年后才能再次种植,让土地“休养生息”。

    他们“候鸟式”的种植,使土地肥力保持良性循环,高效发展。反观当地,一直以来沿袭传统基本上都是种植效益低下的水稻,不仅效益低下,年年种同一种作物对土地的肥力也带来不良影响。

    启迪四 勤苦为本敢为人先

    既然种植大棚西瓜能成为赚钱的“香饽饽”,为何本地村民却不愿意尝试,而是把农田转租给别人淘金呢?

    “投资比较大,村民不敢尝试。”陈道苗对记者说,从投入种植到产出成果需要一亩投资1.1万元左右,本地人不掌握栽植技术,不敢轻易冒险。他称,干这一行首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十足的耐心与干劲才能致富,当年,他不甘贫穷,从家乡带30多名老乡南下雷州尝试种植西瓜成功后,其他农民纷纷效仿赚钱脱贫。如今,来包地种植的瓜农们大部分是夫妻,每年一般承包的面积为50至100亩,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工棚,顶着高温烈日,精耕细作,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台州的乡间人多地少,环境迫使他们出来闯荡江湖,养成了吃苦坚韧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胸襟,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摇篮,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台州私营经济又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台模式”。目前,他们候鸟式的身影,从北至南,成为全国种植反季节西瓜的“老大”。反观我市一些农村,宁愿坐着捱肚子,也不想出去拼搏闯天下,对着“插下树枝也发芽”的沃土而“闷穷”,令人扼腕叹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跟着醒狮去旅行”,遂溪在广州向全国发出最“甜”文旅邀请函
  • 湛江红树林修复创新模式  解锁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 “湛江蓝”:港城天空的咏叹调
  • 送展进校园
  • 椹川大道绿化修剪“精雕细琢”  扮靓城市交通动脉
  • 吴川: “一个饼”撬动县域20亿元大产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