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人的吴川市塘缀镇,在珠三角从事皮带产业的超过60000人
■广州市海珠区有名的“皮带村”瑞宝村满村皆塘缀口音,九成租户是吴川人
■吴川人生产的装饰皮带,在粤产女装配件中占重要地位

谁能想到,街上时装店里摆设的各款女裙中,裙腰所配的装饰皮带,大部分出自吴川人的车间。继羽绒服、塑料鞋、大月饼之后,装饰皮带制造业正烙上“吴商制造”标记,而且在广东时装配件业中,一枝独秀!
因为皮带
省城出现“吴川村”
岭南成衣商人都知道,装饰皮带的集散地在广州海珠区。
5月15日,记者在广州市海珠区有名的“皮带村”瑞宝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村里操吴川塘缀口音者原多于操广州音者——九成的租户均来自塘缀镇,他们在广东的装饰皮带产业中占据了优势。不知从何时起,擅长建筑行业的塘缀人已悄悄地将从业重心转移到装饰皮带产业。总人口数为13万人的塘缀镇,在珠三角从事皮带产业的超过60000人;该镇仅有700多人的状元地村,居然有300多人从事皮带生意,其中老板有60多人。
正因为聚居了如此多的塘缀皮带商人及相关从业者,瑞宝村里一派吴川乡镇的景观——除了满街的塘缀音,士多店里大多摆着水烟筒与熟烟丝,粤西的“菜头仔”(萝卜干)及吴川的腌蒜头也是热销货。不少在珠三角经商的吴川老板,有空时特意驾着豪车进村,一啖在珠三角不易尝到的地道吴川烂镬炒粉。
筚路蓝缕
吴商创出新商路
44岁的龙亚生,来自吴川市塘缀镇状元地村,笃信“行行出状元”的他,几经坎坷,终成在珠三角颇具名气的的吴川籍皮带商人。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亚生便外出经商,龙家家境较为殷实,开着小卖部,出入有摩托车。1989年,高中毕业后的龙亚生到海南等地做水果北运生意,赚了几万元,拥有了他事业上的第一桶金。但不久,他不但亏空了“第一桶金”,还负下巨债。
一个偶然的机会,龙亚生听别人说,在珠三角做皮带生意有钱赚。1991年,龙亚生只身到广州高第街做皮带生意。为了取得加工皮带的订单,龙亚生厚着脸皮四出联系成衣厂商,一开始,拿到的订单基本是别人家不太愿意做的廉价货。因利润少,不到一年,龙亚生便退出了皮带加工业。此后,龙亚生与另外3人合股到广西容县开采大理石,因石材质量有问题,石场半途而废。龙亚生自己一人亏了18万元,龙家不仅掏空了所有积蓄,还欠债10多万元。
2002年,龙亚生卷土重来,与亲戚、村人共3人又一起合股,由亲戚、村人出资在广州租来厂房,购置机械,招聘了4个工人,重做起皮带生意。
重走皮带产业路,龙亚生费尽心思。起初,企业运转艰难,接到的订单很少,龙亚生在印派名片给成衣客商的营销老路上,频频创新。他常逛大商场,每发现热销的装饰皮带款式便设法用手机拍照,人家不让拍照便强记在脑里,走出商场大门马上绘制在笔记本里。经济状况略好时,便成百上千元地购买回款式新颖的真皮皮带,自己摸索设计制作不同款式的仿真皮和人造革皮带,同时还印制了大量含有厂名、联系电话、价钱等的名片。随后,龙亚生和另外2个股东用漂亮的袋子装着多款式新潮女装皮带和联系名片,早出晚归地跑到顺德、东莞等地,每天花30-50元包乘一辆摩托车到各制衣厂分派。
在进厂分派皮带样品和名片的过程中,龙亚生遇到过不少成衣商的冷脸与讥讽。凭着创业的顽强意志,他忍饥挨饿,不怕委屈,最终还是把他们的“样品”留在了各大成衣商手中。
两个多月后,龙亚生接到了来自成衣厂商的第一张订单。顺德市某制衣厂落订了区区几百条皮带,不久,因看到来货款新质好价低,每批订货量逐渐上升到数千条。此后,东莞、顺德、广州等地制衣厂的客商纷至沓来。到2005年初,工厂每日能生产30000多条皮带。
因业务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跟不上,龙亚生与两个合伙人2006年相继独立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