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半岛雷剧团带着精品力作《黄飞虎》参加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一举夺得11项全国大奖,为雷剧重振了士气和信心。
一支年演300多场戏仍艰难求生的民营雷剧团,却有着“走出去才有大世界”的眼界,且能拿得出精品,把雷剧从乡间带到全国舞台绚丽绽放。说起其中的原因,陈伟平说:“雷剧市场竞争太激烈,必须有所作为。”在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赤坎区文新局等单位的资金支持后,半岛雷剧团的团长陈伟平不惜将住房抵押贷款20多万和向亲友借款10余万全部投入到全国的比赛之中,豪情直干云霄。
破釜沉舟的背后,其实是雷剧的一场自我救赎。
无序竞争,“爆肚戏”横行乡间舞台
在雷剧界打拼多年,陈伟平深悉雷剧当前存在的问题,对雷剧市场不规范导致的恶性竞争更是深受其苦。
雷剧是在雷州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经过近300年尤其是建国以来数十年的舞台实践和创新,不断吸收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成为雷州半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但因其用雷州方言演出,市场空间仅限于雷州半岛的广大乡村。文化部门曾作过统计,雷州半岛每年有20000多场雷剧上演,这个市场养活了5000多人,表演的剧团除了湛江市实验雷剧团、雷州市雷剧团和徐闻县雷剧团为国营剧团外,其余的100多个雷剧团皆为自生自灭的民营剧团。
民营剧团是雷剧演出的主力军,但这庞大的队伍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剧团的人数建制不一,陈伟平用“专业”和“业余”来区分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专业剧团有相对固定的班底,有演出剧本,演员的台词和唱词必须严格按照剧本写的来,在唱腔音乐和唱法上使用的是专业腔调;而业余剧团的人员建制则不够健全,一般只有十几二十多人,业余剧团的演出没有剧本,演的是只有故事梗概的提纲戏,演员上台后临时编台词和自由发挥,这种提纲戏也叫 “爆肚戏”。 爆肚戏唱腔简单,男女声没多大区别,基本只有一个曲调,只是台词不同,音乐唱腔也比较粗野单一。
爆肚剧团长期以简单、粗糙、低价位争抢雷剧演出市场造成恶性竞争,使得雷剧演出市场供大于求,戏金普遍降低,比如,业余剧团一场戏几百元也接,而有着三四十人的专业剧团家大业大,一场戏要三四千元才能保本,低了得亏本。以半岛雷剧团为例,一个团36人,不管每个月演多少场次,演员工资是固定的,团长月薪6000元,团员月薪3000-4000元,跑龙套月薪2000元,一个月的工资开销8万元,加上开销至少11万元。加上雷,剧有淡季、旺季之分,平时戏金是三四千元一场,赶上淡季,戏金只有2000多元/场,或者遇上连续多日下雨停演,剧团只能吃“隔夜粮”。所以,虽然半岛雷剧团的演出排期很满,年演300场左右,但开了演员的工资和日常开销,基本没有盈余。
戏金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剧团对雷剧的投入不足,阻碍了整个雷剧的发展和改革,湛江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奋说,以前的民间剧团还会请师傅教唱戏,请专业人员写剧本,请人改音乐,进行舞台设计,但戏金普遍降低以后,剧团都削减了这些投入,大家都唱提纲戏了。
提纲戏泛滥,不仅打击了专业剧团对雷剧艺术的追求,使得雷剧艺术整体难以提升,也难以提高群众对雷剧艺术的欣赏力,使得雷剧的门槛降低,为爆肚剧团的存在创造了条件。而且,由于雷剧市场的不规范,催生了雷剧中介,因为缺乏监管和约束,雷剧演出市场被利字当头且能说会道的雷剧中介搞得乌烟瘴气,进一步恶化了专业雷剧团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