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完成目标,在两年的时间里,张兰每天早起晚归,“不择手段”地做过各种杂工,在餐馆洗盘子,甚至扛过百斤重的猪肉,最多的时候一天打6份工。“其实信念不用太宏伟,信念很简单。当你坚定了一个信念的时候,你就朝着信念走,一定会实现,就是这样”。
当赚够了两万美金时,张兰马上回国,选择了当时门槛较低,自己又熟悉的餐饮行业。当时张兰骑着自行车,顶着北风在北京城转了三天,在东四的街面上发现一张出租房屋的小纸条。于是有了1991年的“阿兰酒家”。很快,张兰又开烤鸭店、鱼翅海鲜大酒楼……
之后,像很多到达这个阶段的人一样,张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 “我觉得我此生的至爱还是餐饮!”是她的结论。于是,张兰做了更大胆的举动,卖掉日赚50多万的海鲜大酒楼,将9年时间变现6000万现金,创立中餐品牌 “俏江南”,专供当时空白的白领餐饮市场。
当时不少人劝她,高档写字楼租金高,投资大,客源少,风险大。然而有着多年餐饮经验的张兰有自己的想法:白领消费者最具理性,如果这个地方确实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会带朋友来。“俏江南不靠大肆的广告宣传,靠的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俏江南”的创办,张兰觉得自己才称得上“从商”,真正成为一个企业家。之前打工也好,开餐馆也好,都是历练和积累。张兰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进国贸开首家店的不容易,开业后的4个月里,俏江南的收入不够支付租金和员工的工资,当很多人开始知道国贸有个别具一格的俏江南,俏江南就悄然火爆起来。
如今,俏江南分店一家一家地开起来,成为一种民族品牌,又创办“兰会所”、SUBU新概念餐厅,张兰继续着自己的商业理想。打造国际级的餐饮企业,做一家有责任感的民族企业,张兰说,这是俏江南的“新十年资本梦”。
一个女子,一家小餐馆,干成了国际连锁中餐品牌,她的秘诀是什么呢。张兰对此付之一笑:“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原因往往简单。通向宏大梦想的路就是脚踏实地地工作。”
“在企业里的时候,你要忘记你的性别,这是商场,商场不相信眼泪,所以你到商场的时候,就要有一种果断,有智慧;回到家里,你还把这种理性,这些做法带到家里去,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她更喜欢称自己为乐观的“强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