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喜欢喝茶,不懂得品尝咖啡,所以对“星巴克”不甚熟悉。原来有“星巴克”的印象,似乎是偶尔听到年轻人嚷嚷而已,至于“星巴克”是商品或是人名,笔者之前着实搞不清;看了央视节目后,才搞清楚“星巴克”原来是一间全球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大名鼎鼎的国际品牌都不知道,这不奇怪,一开始,笔者就说了不懂得品尝咖啡。另外,说句笑话,鬼叫“星巴克”的老板“无识做”,堂堂大湛江至今仍没有一间“星巴克”。
不熟悉归不熟悉,但既然看了央视的节目,笔者自然也知道了“星巴克”为何被央视“特殊照顾”的缘由了。一杯中杯标准的什么“拿铁拿铜”咖啡在北京卖27元钱,而在伦敦和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24.25元和19.98,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6元。不过央视的说法却遭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和网友的质疑,认为是不懂财务学常识。而对于央视提出的质疑,“星巴克”给出了书面声明,称定价是基于原料设备、员工福利等多重因素考虑,造成了“星巴克”在全球门店的价格差异大。而在中国的高利润率则因为其在中国直营门店的数量比较少,合资店只计入利润,不计入之前投入的成本,因此显得利润较高。而国内业界权威行家表示,一杯中杯拿铁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按照人均收入对比,在中国售价应在每杯10元左右。如此看来,不管是专业人士和网友的质疑,或是“星巴克”的书面声明,“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卖的咖啡贵是不净的亊实。因为任何财务学常识和实际市场消费水平是不对等的,而“星巴克”的书面声明则是资本企业自欺欺人的常规表态而已,打开大门做生意不用计成本,莫非你“星巴克”是慈善机构?
笔者关注的是,“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卖的咖啡既然比伦敦和芝加哥的还贵,那么,还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原因?依笔者来看,月亮都是外国的亮,过份衷情于洋货的大有人在。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往的加大,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大陆。毋庸置疑,大量的外商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大陆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企业就是企业,其追求的是利润;资本就是资本,其追求的是回报。通俗来说,就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定律,也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正常释放能量。但问题是,任何利润和回报都应该建立在正常的基础上。如果利润和回报是暴利,或者是消费水平已经大大超出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水平,就不正常了,就需要出现质疑的声音甚至是政府干预了,这是一个主权国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经济秩序。联想起来,一个到岸价760元的心脏支架可以卖到3.8万元,一辆在美国卖三、四十万元的奥迪骄车到了中国却卖到200多万元。所以,央视对“星巴克”的质疑好得很,记忆中,近年来央视对洋品牌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次发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对外经济交往上的一种理性回归。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检讨。
说了半天,好象笔者是一个观念排外者。其实不然,已故领袖毛主席不是说过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笔者当年倾尽积蓄购买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日产乐声牌彩电,看中这个牌子并不是崇外,而是看上其播放画面的质量。后来国产彩电质量上来了,换机就自然首选国产机了。同等条件和质量均等,国人不用国货,怎么也不好说。毕竟,新中国从原来的一穷二白走过了60多年的时间,虽然现在发展到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所以,高消费、超前消费和崇外消费不值得提倡。何况,多年来仅崇外消费一项,所交不必要的学费又知多少。作为一名中国人,支持国货、使用国货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现时,中央在使用国货的问题上带了好头,接待外宾使用“红旗”牌骄车就是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频频发声质疑洋品牌存在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提倡使用国货的方向标。
支持国货、使用国货并不是拒绝洋货,但正常来说,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过份衷情于洋货似乎就过了。拿“星巴克”来说,无非就是经营理念新潮些,赚钱的方法“斯文”些。但进了“星巴克”,喝了它的咖啡,不信你就长命几年?你的面子又有多威风?面对虎视眈眈你口袋几张人民币的洋人,甚至可以说是面对一个貌似温柔的笑脸杀手时,国人何不提醒十二分精神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