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陈家村模式”推广“很受伤”
占地面积小,建设投资少,一年仅需维护两次,处理后可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简单便捷、容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适用于湛江越来越多的农村。随新农村建设进程地加快,建设该设施所要求的对村道硬底化、建有集中管网等先决条件逐渐被解决,其适用范围也因此不断增加。
“相比起投资高、成本难回收的污水处理厂,‘陈家村模式’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即使目前成本上升了,但4至8万左右就可建成这类处理几百至上千人的设备,还是有推广的价值。”李华表示。
尽管如此,现实中资金和观念等因素限制,却让像“陈家村模式”这样简便实用的污水处理方式在推广中“很受伤”。
2010年,市住建部门对全市30多个建有污水设施的试点进行回访,结果近半的试点污水处理设施因疏于管理维护而不能发挥功用。
“部分农村观念滞后,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建设后设施缺乏维护,有的三级消化池淤泥长期没有清理,有的管道则已堵塞,有的净化池内水生植物因不打理失去了吸附功能。”住建局城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除了观念制约外,资金问题也是另一制约因素。据了解,从2009年起全省试点工作步入尾声后,省停止了该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同时由于市财政在该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资金问题也让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在湛江举步维艰。
记者手记
农村治污路在何方?
近年来,立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各地通过完善基础配套,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措施。如我省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积极破解“垃圾围村”困局。
但当前相比起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各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关注度、紧迫感尚需加强。“比起垃圾围村,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潜藏性。短期会对村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但长此以往就可能会污染到农作物和饮用水源,这造成的威胁会更大。”采访中,市住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此,我市正积极方法来解决资金和意识观念等难题。如当前市住建局在正向市政府申请明年的专项经费中,就有关于农村污水处理部分。按计划,将在明年试点推进五县(市)镇、村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奖补的举措在每县(市)推选10个镇、10个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