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以下简称复旦大学课题组)宣布广东省徐闻县有一支曹操后裔。本报报道小组通过多方渠道找到山东菏泽市曹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曹景官,他向记者证实,2010年复旦大学课题组曾对该研究会会员进行了DNA检验。其中,有3名湛江籍会员参与了检验,两名来自雷州,另一名是来自徐闻龙塘镇田西村的曹兴华。15日,记者联系上了曹兴华本人,他也向记者确认了此事。是日,本报报道组深入徐闻田西村,开始了寻访曹操后裔之旅。
“我确实去抽了血”
“2010年,复旦大学课题组曾经对我们的会员采过血样,其中就有来自广东省徐闻县的曹兴华。”曹景官告诉记者。“我确实在2010年去复旦大学课题组抽了血样。”在广州的曹兴华也向记者确认了此事。
曹兴华的弟弟曹定昌介绍,二十多年来,哥哥曹兴华为给遗落在湛江的曹氏子孙正名,为了寻找关于曹氏宗族和族谱的点滴线索,常常在徐闻、雷州、广州的档案局、图书馆、博物馆、史志办等部门“埋头苦干”,查阅雷州半岛曹姓的来龙去脉和蛛丝马迹,一有新进展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家向父亲曹邦贤报喜。其间,为了考证整个家族的迁徙史,曹兴华甚至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核实,经过一次次的实地考察和档案族谱印证,他逐渐摸清了湛江曹氏家族的分支和搬迁路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山东菏泽市曹国文化研究会,在这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曹氏文化寻根者,埋藏在心底的疑团也逐步解开。
2010年,复旦大学生命遗传学家与历史学家跨学科合作,通过曹操后代谱系变化和DNA征集检测分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征集曹姓男子检测Y染色体,借助DNA技术解开曹操墓真伪疑问。得知这一消息后,曹兴华异常兴奋。同年,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到菏泽市曹国文化研究会进行抽血检验,来自湛江的3位曹氏文化研究员参加了该次抽血检验,除了曹兴华,另外两名研究员曹林光和曹堪宏均来自雷州市。
然而那一次抽血检查后,一切似乎又沉寂了,直至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课题组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围绕曹操及其家族的身世、遗传之谜也随之逐步破解。复旦大学课题组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而其中一支就是来自广东省徐闻县!获悉这一信息后,曹兴华十分震惊,苦心寻找的曹氏家族谜团仿佛一下子解开了。
“世外桃源”田西村
田西村,位于徐闻县龙塘圩东7公里处,属赤农村委会管辖。15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田西村。村中石砖墙瓦屋的四周用树枝圈起围栏,成捆的柴火堆积在旁,村里小道上数只黄狗和小孩在玩耍,老人则悠闲地在一旁吸着水烟,已然一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
“你们知道报纸上报道了徐闻有支曹操后裔的消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围上来的村民一脸茫然。曹定昌接过话题说,“在外的基本都知道了,但是村里人还很少关注。”
据村长曹邦杰介绍,田西村于清代年间建村,曹姓村民由广东省雷州府迁此始居。现该村有村民30户,人口约165人,包括在外人口有200余人。村里耕地250亩,其中水稻田150亩,主产稻谷、菠萝、甘蔗,营林20亩,盛产香蕉,这些都是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进入村子,在村道旁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果树,杨桃、菠萝蜜、木瓜……熟了的果子掉了一地。曹邦杰说,村民平均每人有两亩多耕地,至今他们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
“村子到我孙子那代就是第13代了。”57岁的曹定卓老人说,200多年前,祖先搬迁到此后“落地生根”。得益于温暖宜人的气候,他们流在田间的汗水总能得到丰裕的回报,“我们这里田地集中,水源充足,作物长势好,解放前还曾作为红军的粮食基地。”说到这里曹定卓老人十分自豪,他还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田西村村民平均每人一年上缴国家的粮食高达1000多公斤。如今,村里可供分配的土地尚有1000余亩,每个人平均可以分到两亩多,这样的情况在整个雷州半岛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