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嘉德秋拍会上,鲁迅一封致出版人陶亢德的仅220字信函,以655.5万元的天价成交,平均一个字3万元,引发轰动。
作为文学泰斗的鲁迅先生,在文坛中具有超然地位,难得的遗世手信被拍卖,受到热捧也是在情理之中,只是一字三万的金价,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之外,引发人们对名人信札收藏热的关注热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藏品拍卖,考的是个人眼力财力和对藏品的喜爱程度,贵与不贵是否物有所值,本就因人而异。
本次拍卖会,除了鲁迅手信“金光灿灿”外,还有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拍出了230万元、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拍出了414万元,两者同样“含金量”十足,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憾力。不管怎样,文学名家书信成为拍卖“宠儿”总是好事,彰显着社会对名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可,不是昙花一现经不起历史考验的领导名流的题字,而是历经岁月沉淀价值益坚的历史珍品,激励着有志的文学青年不随波逐流静心创作出让历史铭记的传世之作。
在人心浮躁、物欲泛滥的快餐化时代,传统文学在商业化冲击中日渐式微,传统的信函书写传播方式已被新兴的电子媒体取代,一张薄薄的一撕就碎的手信,拍出了令人咋舌的豪宅、豪车的价格,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在于出自不复可得的文学名家之笔,铮铮铁骨的鲁迅先生早已成为时代的文化精神象征,到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激励作用,欣赏鲁迅先生端正漂亮的毛笔字真迹,领略名家风采文化魅力,探寻历史沧桑巨变,自是比标准化的电子字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是一种与开名车住豪宅完全不同的精神享受,岁月愈久愈显珍贵,愈值珍藏。千里马遇到伯乐更能焕发生机,名人信函被懂其价值的行家收藏才更得其所,希望不是被豪掷千金的“土豪”拍下作为附庸风雅的炫耀资本。
一字千金的鲁迅手信,让人想起了被拆迁的北京鲁迅旧居,同样是不可复得的凝聚着名家精神的历史见证物,却遭受到截然不同的命运。虽说从历史地位来说名家手信、名人旧居可算是无价之宝,但在习惯于以金钱衡量物品价值的商业化社会里,或许类似一字3万元的拍卖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让人看到其中蕴含的宝贵价值,增加着人们自觉保护的动力。期待着无论是名家手稿还是名人旧居,都能得到一视同仁的热捧保护,不再有目光短浅的损毁情况出现,不再有待保护已晚的痛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