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新闻,教育部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而且强调“未来乡村教师收入将超过城市教师”。这是笔者近年来看到的较为振奋的新闻。
“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感恩节之际,真该为我的学生庆幸。以往,也有学生到贫困地区教书的,多半是为了减免助学贷款,时间一到就离开了。当然,即便如此,也是困难地区孩子们的福气,因为还会有后继者到来。
现在我们最关注的是:钱何时能够到手?
教育部说:“具体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和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等,均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多少有点含糊。记得当初“进入2010年,全国44.8万代课教师将进行最后的清退”之际,并没有强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际上有些贫困地区还真的需要代课教师。所以,重要的是恰恰是时间表,事关农村上亿学生数百万教师的大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而且,“湖南省泸溪县对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最高达1200元,出现了每年有近200名城镇学校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喜人局面”,更是需要及时总结、及时报道、推广开来、持之以恒。泸溪县去年全县实现GDP总量48.6亿元,数字放在全国实在不能算高,人家是怎样做的?一定会有大批师生在期待答案。
遗憾的是,与此同时,有专家对澳门特区2013年给居民发8000澳门元的补助大为不满,斥责为“懒政”。因为“不论穷人、富人都发钱,表面上看似公正,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当运用。因为每个人的边际效益不同,一些人其实并不需要,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意在讨好市民。”哈哈,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每月一二百万元的“交际费”,8年的任期花了一两个亿,没有听到专家发话,给老百姓发钱倒成了“懒政”。怕的是这种“懒政论”推广到将要实行的特困地区教师补助上——即便同为贫困地区,教师们家庭情况照样不同,“边际效益”能一样吗?如果也属于“懒政”是不是“未来”又遥遥无期?
记得《工人日报》2010年元旦有一组关于“代课教师新年悲情谢幕”的图片,看了让人唏嘘不已,有关部门早就该“讨好”一下可怜的“灵魂工程师”们了。所以,有的“政”不能够“懒”,而这有利于穷教师穷孩子的这个“政”,无论怎么“懒”都不过分。
自然,国家有国家的困难,地方有地方的难处,在下有一个建议曰“损有余而奉不足”:限制三公消费卓有成效,如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去年决算数据为2700元,今年则为零,是不是可以将结余直接上交国库,转发给贫困地区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