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网11月25日的消息,安徽蚌埠市张公山公园南门金秋菊花展闭幕,闭幕现场引来大批市民“哄抢”菊花,公园方损失达到几十万元。此事一出,又引起社会的一番激烈讨论,而讨论的主要内容依然是针对国民素质低下这一问题。事实上,国民的“哄抢”事件真是屡见不鲜:抢鱼,抢死猪,抢食用油,抢橘子……凡是只要有货车翻倒的地方,就有“开抢”的市民。对于这些“哄抢”事件,引起我们思考的有且只有对“国民素质”的指责吗?
“哄抢”还是“哄捡”
拿开篇的市民“哄抢”菊花一事来说,最先在11月25日报道的新闻内容为,市民在菊花展闭幕之后,纷纷到现场搬走菊花,造成“哄抢”现象;11月26日报道内容增加了公园园方的说法,并表示此次‘哄抢’造成损失达到数万元”;11月27日又变更为此次活动的菊花本来就打算送给民众,因此不存在“哄抢”现象,而园方更加没有所谓的损失。
历时三天,这一出的“哄抢菊花”事件似乎已经水落石出,按照事件的初衷,这次的“哄抢”其实更应该定义为“哄捡”。除去此事,其他的“哄抢”事件是否也存在“误读”呢?
2007年11月16日,石家庄一家酒店搞店庆活动,店前广场鸣放礼炮,而礼炮里放的却是人民币和餐券,此举引起当地民众的疯狂“哄抢”。按照酒店负责人的说法,礼炮里准备的人民币和餐券本来是准备用来回馈市民的,因此用“哄抢”一词似乎稍显不当。
是“哄抢”还是“哄捡”,很多媒体往往在没有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便习惯使用“哄抢”的字眼来吸引读者。依靠“报道缺失”吸引受众注意力,难道不是另一种“哄抢”民众眼球的行为吗?
“哄抢”有错,但不都是“国民素质”的错
近年来,只要有“哄抢”的新闻出现,人们都习惯把它全部怪罪于“国民素质”的头上,似乎“国民素质”是一切不良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而按照“国民素质”这一定义,“哄抢”便成了国人的专利,但在外国,“哄抢”一样发生。
2007年1月24日,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所属的“纳波利”号货轮因遭遇风暴在英国德文郡附近海域搁浅,船身倾斜导致船上数百个集装箱散落入海。大量货物被海浪冲上布兰斯科姆海滩,大批当地居民前来“哄抢”货物。同年7月12日,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伦敦克勒肯维尔区一个汇丰银行的提款机误将面值20英镑的钞票当成10英镑钞票提供给取款人,引发民众哄抢。短短两个小时,当地民众已经“哄抢”了数千英镑。
当我们使用“国民”一词定义某一现象时,其实就等于认定了这种现象的“中国特色”。当报道称有中国游客在罗浮宫前的喷水池洗脚时,大批的“道德先锋”便会二话不说搬出“国民素质”低下这一说辞,其实在罗浮宫喷水池洗脚的不仅是中国游客,更有许多的外国友人;在名胜古迹留下“墨宝”的不仅有方块字,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国符号;“哄抢”货物的也不只有中国人,世界各地都发生过这种“哄抢”乱象。以上种种的举例并不是要为国人的“素质”正名,而是要说明“素质低下”确实存在,但它并不是全部过错的挡箭牌。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素质低下”的人都有存在。但问题在于,中国在“素质低下”这部分人数所占比例确实是比很多国家的要高,而如何提高这个比例,这才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但事实上,许多的人都只会把一切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国民素质低下”这一点上,而对于是什么导致“素质低下”这个问题却视而不见,通过现象却不去看本质,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