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火箭提拔”不是新闻,农民伯伯转眼就是副总理。现在还说这个词,就有点稀罕。然而,在著名的“出干部”中国人民大学,偏偏就有刚出炉的“旧”案例。
随着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被截获,“前校长女秘书”胡娟成了名人,因为胡、蔡俱为前校长心腹。
70后的胡秘书,仅仅给研究生开设了一学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讲座,全部教学业绩为2学分,人大规定至少有45学分才有资格成为教授,然而胡评上了。人大规定晋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胡没讲过一天课,然而照样评上了。
于是2009年得本校博士,2010年评聘为教授,2011年任人大刚刚组建的教育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成为本校博士生导师。而且,在胡的教授职称批准前18个月,学校在向上级和同行专家报批的申报“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多种文件中,已经称拟议中的胡院长是“资深教授”。笔者前后做高校学报主编十余年,很少约到资深教授的稿件,看华中师大网,全校资深教授只有张开沅、邢福义两位,北师大规定资深教授必须是62岁以上的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莫非人大的70后副教授水准就火箭般的高耸入云?
说白了,职称与职务的“火箭升迁”是因为有“前校长”这个能量巨大的“助推器”。有此“助推器” 蔡荣生才能够轻而易举地“涉案金额达数亿元”,年青的胡秘书才能够夹着价值8万的包包平步青云。自然,在明面上,“公开透明”的程序是“比较完备”的,道道是理,可是在关键环节上,就成了心腹们的自留地了。例如人大曾明确要求农村考生“三代之内无大学生”,于是那些“亿元村长”就符合“自主招生”条件了。改成“三代以内无富豪”,“助推器”恐怕不同意。又如胡秘书的简历,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不公开不行,一公开就露馅,于是又云山雾罩。另一位著名的人大教授发问:“前校长的女秘书,读博之初,读的是法学,半途变成商品学,成为纪宝成的博士生。仅仅三年功夫,还是在职,她怎么完成如此大跨度的学科转换的?”笔者身边博士成堆,见此消息无不惊若天人?胡秘书何来此盖世才华?因为那博导与“助推器”原是一个人也!
吾侪评职称报奖励,常常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一项,再看看胡秘书的另一职务:“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执行主编”,这样的主编,能保证公平公正吗?然而,有了“保护伞”的“核能量”,主编就可以稳稳当当的当下去。
据称“保护伞”还是旧体诗人,网搜其两本诗集,活活顺口溜的“老干体”,平仄悖谬,还好意思标上“沁园春”、“西江月”。呜呼!勇气可嘉、能量可怕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