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中国的珠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这也是我国第30个被列为非遗的项目。(《新京报》2013年12月5日)
珠算申遗成功,可喜可贺,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恐不为过。作为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珠算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成功申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被扔进历史故纸堆的命运。珠算申遗成功后,很多人开始痛批“十年前珠算被清出小学教材”的做法,而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在1至3年级对于数的认识中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更是被普遍解读为“珠算将重新回到中小学课堂”的一个信号。事实上,这些年随着各地“申遗热”的兴起,“非遗进课堂”正成为一种时髦的观点。书法、昆曲、剪纸,统统都有人提议“进课堂”。一时间,课堂似乎成了个筐,什么“非遗”都能往里装。
无论珠算文化多么灿烂辉煌,但必须承认,它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计算工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曾经的好东西”被无情淘汰。比如,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随着激光照排技术广泛应用,难道我们还要培养一批批熟练的排版工人,以传承和弘扬这项文化吗?传承珠算文化是否非得开堂授课,我认为值得商榷。珠算虽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进课堂;一些人的怀旧情绪可以理解,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跟着“怀旧”。如果什么东西都变成一堂课,甚至加以应试化,不仅无助于传承,相反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更疏远这些“老古董”。珠算作为一项实用技能,已经没有了登堂入室作为课程的必要性。而作为一种文化,它完全可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渠道加以普及,或者通过民间爱好者相互比赛等形式进行传承。这方面,“走群众路线”的围棋、象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因此,“非遗”传承别总盯着课堂,当成是学生的事。
当前我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减负”才是主旋律,珠算重返课堂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