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一个充满“开放”色彩的口岸城市,其人口结构具有众多的外来成份,城市也有很大的包容性,从福建街、潮州街、高州街这些街道的形成和冠名就可以体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外来人口的大批量迁入湛江,都必定给湛江城市的发展注入催化剂和出现新的大变化。
目前,我市一些新建道路的路名与湛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不相符,与湛江城市发展的大气候也不相适应,对提高湛江的城市形象也无帮助。主要表现在无体现湛江新时期的时代气息,也少有诗意、更无创意。如紫荆花是湛江的市花,自命名至今已30多年了,以其冠名的市政道路始终仍没有出现,甚为可惜;而最能体现湛江城市档次的“湛江大道” 说了多年,但建成时间目前也难以确定。 “广州湾大道”意思很好,可惜路长有余但路宽有限,称大道有些牵强,因为我市确定为大道的市政路需同时符合两项标准。一是路宽60米以上;二是路长5公里以上。还有些新路名意思含义不错,但缺乏策划,所处位置不当,导致路名效果不佳。以“源珠路”为例,此名有南珠出处的意思,但放在远离海滨的东菊村附近的市政路,效果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如果是改在现在的海静路,与拟建的“南珠广场”形成呼应,效果和影响力自然就十分明显。再有位于金沙湾的“海丰路”,如果称之为“金沙湾路”或“沙湾路”,就体现了原有的地域沿革,也不会让人与远离湛江的海丰县联系起来,搞到莫名其妙。
在新的时期,如果湛江城市要有“脱胎换骨”的发展,要吸引和留住更多高质素的外来人口,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对举措。当然,更多高质素的外来人口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应该是涵盖各方方面面。所以,除了相关的具体政策,一些看似简单,实际效果不错的辅助性工作也要多做。因此,笔者建议:在海东新区,以相关省份的省名和重点城市的市名集中对新建市政道路进行冠名,以类似的辅助性的工作,配合相应的政策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外来人口,或吸引集中外来资金投入到其冠名的市政道路。其实,以相关省份的省名和重点城市的市名集中对新建市政道路进行冠名也不是什么新招,国内许多城市都有此举,湛江追赶的目标城市——青岛的许多道路的路名就是各省和一些重要城市的地名;湛江的邻居——广西的北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是如此做法,效果显著。作为一个开放的湛江,完全也可以新路名为抓手、注入湛江新的发展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