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这个是肯定的,从他治军的严谨,有法有度,我们就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是一个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当然,这里的别人不是外人,是自己的团队成员、家庭成员。
曹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所谓的循循善诱,更不是棍棒教育,而是很有思路地将子女的教育工作往能否独立生活独立工作去培养,这在今天,无论是其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思路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要知道在那个烽火连天,朝不保夕的岁月里,还能抽出时间去管理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曹操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武有曹彰,文有曹植,将有曹丕,成为当世豪杰。
曹操如何对子女实施教育,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窥探其究竟,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得知其中的奥秘。
“你要熟读兵法,但又不能依靠兵法。”
这句话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就连我们今天的课本里面也说到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大家也仅仅停留在书籍是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认识,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奥妙。
书籍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人很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读书考试,古人也曾在科举考试中对四书五经研究颇深,但是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四书五经那些只言片语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工作思路和判断是否的依据呢,这恐怕并不是很多读书人都能够思考清楚的,更加难以理解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究竟。实际上,四书五经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一些案例,一些前人的认识和做法。普通的读者一定是这样认为:古人这样做,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至少,我们可以给点创新,稍微调整一下。
实际上,书上记录的内容,并不是这样去理解的,而是要作为积累人生阅历来使用。须知道,历史车轮滚滚,人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有跃然书上的故事,早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定论。时光不再倒流,历史不再改写,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研究这些故事,更不会用得上这些故事的借鉴意义,因为同样的错误再犯一次,那只能是粗心和愚蠢,又岂能是书籍能够拯救得了的?
这样一来,书看不看都没关系。但是书还是很重要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凭空的思考是不存在的。当然,现实中的人或事,只要是我们经历过的,我们都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些道理,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多几分认识。但人生短暂,区区几十年,不可能都给我们尝试一番才能够懂得做人成功的道理。因此最快捷的道路无非是看书,看别人的故事,从中体会。
从中体会,并非仅仅指我们读书,背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去将书中的那些东西总结归纳起来,得出最后的逻辑。如飞蛾扑火,是因为飞蛾的趋光趋热。我们人世间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趋炎附势。飞蛾扑火,就一定会死吗,不会,只要她和火保持距离,不要那么近。所以,趋炎附势或许是我们人性的弱点,但这并不会致命,只要我们和那些火保持距离。那怎么样的才是火,距离又该是多少?这个我们暂时不表。等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可能有个东西是火的时候,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反应,我们要保持距离,而不会毫无意识的扑火致命。这就是阅读书籍之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仅仅是启示!这个启示是真命题与否,需要我们从其他的阅读积累中、生活的实践中,慢慢佐证得知最科学的认识。
因此,这种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交替,相辅相成,才是真正的上能觉察宇宙之妙,下能吞吐天地之机,这也是曹操自赞英雄人物的时候给自己的评价。
回到现实,所谓的仁政,是多少仁人义士所知晓的,但这又让多少仁人义士为之丧命?别的不说,如司徒王允之辈,原本就能够拯救东汉,力挽狂澜,却因为谦谦君子之风,容不下逆臣叛将,致使十二万大军席卷长安,摧毁朝廷。王允或许只知道仁政是应该的,但他明显不知道如何具体的治国理政,而将“仁政”贯彻其中。
曹操的确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之前的董卓难道就不是吗?同样是贼,为什么曹操这贼却显得那么正义,至少比董卓之辈成功?原因就是在于曹操的贼性仅仅体现在挟天子令诸侯的做法上不正道,但曹操代拟的天子诏命却是治国理政行仁政的必须。照刘备的意思,天下大乱,首先在于人心之丧乱,要拯救大汉,首先要收拾人心。如果说刘备是知道应该走怎样的路,那么曹操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但知道应该怎么走还知道具体的举措。刘备错过了许多成长的机会,徐州自陶谦赠与,又遭吕布抢夺,几番得失,均是不知道如何治国理政惹得祸。他知人不明,执法不严,往往就是纵容他的兄弟制造麻烦,酿成大祸。成长之路一再迟滞,反映了刘备确实不知道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而曹操起兵之时则坦言:能小复能大。这种既重路线又重战术的理论使得曹操坐拥半壁江山。因此无论如何,曹操集团最后的结果都是行天道,尽管可能朝廷改姓,但这并不影响政治的清平大治。
那些年,我们看待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的行为,是乱臣,在今天或许还是。但我们不妨一想,假如挟天子的是别人,他们那些人的诏令能够做的那么科学合理吗。拿袁绍来说,他一个小儿的小病小恙便痛不欲生,错失军机。袁术倒会拿块石头抢先称帝,但却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自己的那些蝇头小利,弃苍生万民不顾。吕布、董卓之流,儿女情长,情色迷乱,根本就不会在意天子,他们的手中曾也有过天子,还只是当做一样摆设。
所以,能够治国理政的曹操虽然是挟天子令诸侯,但从他不敢僭位自立,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当天子的。那他就是汉相而非汉贼。天子年幼,内心肯定骂曹操是汉贼。为人父母的我们也曾当过孩子,我们难道就没有恨过我们的父母吗?我们这种恨还不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父母替我们拿了主意吗?曹操在政治上的成熟显然就清楚,天子自小颠沛流离,根本就是一个孩子,不懂事,别说治国理政了,恐怕穿衣服都不能自理。试问,我们能够把军政大事交给天子决定吗?不能,那自然曹操是什么都说了算。
所以,天子汉献帝是不能成为真正的天子的。而与之有同样遭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他也是从小在赵国当人质,但和所有的落难天子不一样,嬴政没有放弃读书,也只有读书能够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从中体会治国理政的奥秘。所以,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扳倒了相国吕不韦,随后一统天下。如果说,汉献帝和嬴政的不同在于他们有没有老师,那或许是有些影响,但李斯这个太傅怎么可能教得出一个帝王呢?这个帝王不仅仅扳倒了吕不韦,还打败了天下英雄,将秦国的疆土扩到比楚国还南的桂林。而汉献帝的那些文武大臣,各个都是饱学之士,难道汉献帝要读书,请教一下身边的大臣,很难吗?
世人可以说曹操的奸猾,但为政之人不可以。因为政治本来就应当如此,是智力游戏,脑力劳动。既然如此,劳点心,费点力,是必须的。只是曹操这个汉相最终没能统一天下,给司马懿给谋了去,自然史书上留下点骂名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从曹操那些高明的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我们就不难明白,读书的重要在于明晓利害而非借鉴,读书的不重要在于明晓利害靠思辨而非依书直说。所以,我们既要勤奋的博览群书,又要在博览群书之余回到生活的本质去思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