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清理整治无证幼儿园专项工作进展情况。经过铁腕清理整治,至去年底全市615所无证幼儿园,过半整改后成功“转正”——387所经整改后补发办学许可证,151所自行停办,77所被强制取缔。(1月9日《湛江日报》)
铁腕整治无证幼儿园不可否认是一件实事。我们欣喜看到,一些无证幼儿园经过改造,成功“持证上岗”。一方面让幼儿园办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而另一方面让更多家庭放下了沉重的心理恐惧:拿什么去保证无证幼儿园的安全和质量?事实上,无证幼儿园虽有其市场需求,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社会,对无证幼儿园果断说“不”是无需犹豫的,是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
应该说,这次整治让不少无证幼儿园“转正”,开始了一个发展的春天。我们在为这次铁腕整治行动叫好的同时,在为一些无证幼儿园从此有了“身份”而高兴的同时,我们当然需要警惕这种整治行动的“反弹”效应,避免一些幼儿园再次走上不归之路。因此,有关要做好种种防范措施和加强监管力度,幼儿园本身更需要本着职业精神,找准自身位置,更好地服务社会。
经过一番整治和改革,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应该得到很好的教训:所从事的教育及其相关行为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幼儿园能够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能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幼儿园所承担的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幼儿园种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不能肆意妄为。同时,幼儿园应牢记自身的社会第一使命,切实履行自身相应义务,做好本职工作。
进一步来说,所有幼儿园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教育方式方法,勇于挑起自身社会责任,真正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一些无证非法幼儿园被依法取缔,说明了当幼儿园未能对自身位置及时摆正,必然在社会难以立足,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期盼,有关部门能肃清幼儿园教育行业风气,幼儿园方面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精神,保证师资、保健、教学及其他应有资源足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孩子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