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椹川大道与新川路交汇的海新装饰市场东门路口“蹲点”。椹川大道是连接霞山赤坎的交通干线之一,往来车流量大,但记者发现,该十字路口未设有红绿灯,而过路车辆有路就行,互不相让,随着车流增多,短短几分钟路口就一片混乱,车龙越堵越长。直到四名交警和协警到场同时指挥,才结束长达30分钟的交通堵塞。(1月23日《湛江日报》)
看到这条新闻,笔者第一反应就是如果交警和协警“姗姗来迟”,这个交通干线是不是还得继续交通阻塞呢?我们可以设想,倘若人和车继续“互不相让”,交通阻塞似乎难以快速得到解决;又或者人与车严格按照路线行驶,彼此之间多一份谦让和理解,交通阻塞快速缓解。“设想”可以有多种结果,但现实往往“情有独钟”,甚至这种结果让人难堪,“互不相让”的结果只能是交通阻塞了。
我们在为车和人“互不相让”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该十字路口未设有红绿灯”这个道路“硬伤”,一个需要客观正视的问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没完善,或者道路交通服务未到位,很明显不利于创建有秩序的交通环境。我们在道路软件方面、整治交通秩序队伍建设中,下足了“功夫”,付出了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但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需要尽快跟上和完善。
道路配套设施,看得着摸得到,直观可见,直接影响到市民出行情况。很简单的例子,市民没有看见红绿灯,失去了“方向感”,路过马路时候只能“见缝插针”,造成交通阻塞。缺少统一的交通指挥信号,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硬件”建设的影响显而易见,应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道路配套设施就好比一个导航,能够引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从而创建良好的交通秩序。因此,在道路配套设施设计方面应做到合理、合情,满足广大市民出行需求。
事实上,当前我市在整治交通秩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治交通队伍建设也在逐渐庞大和规范,是好事。我们除了在人力上下苦功之外,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一些交通干线配套设施进行适当的“增减”,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保证交通线路基本配套设施服务跟上,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创建秩序良好的交通环境,更好地落实这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