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殖民者入侵广州湾后,当局推行“以华制华”政策,在其范围内实施殖民化教育,在赤坎开了“法华学校”,以达到巩固辖区所谓的稳定局面。
当年的“法华学校”校址,就是现在赤坎工人文化宫的一栋建筑物。“法华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记者采访了2名当年的见证人,揭开这段封尘已久的往事。
“法华学校”的见证者
曾会说法语的老婆婆

余金妹,女,祖籍东海庵里,今年96岁,现居赤坎拥军路
余婆婆自幼丧失双亲,自小就跟随养父母生活。提到当年住在赤坎南华广场附近的时光,婆婆脸上透露出些许遗憾,“那时候,家里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太严重,我想去上学,但是没有那样的机会……”她说,看见从“法文学校”走出来的那些学生,穿着很气派,说流利的外国语言。“如果当年有机会,我也想进学校看看!”
余金妹为了分担自家的生计,几乎没有读过书。但当年的她会说法语和英语。“你怎么会讲外国语言呢?”当记者疑惑地问起原因时,她腼腆地笑了笑,挥动着满是岁月痕迹的双手说:“我还记得当年家里穷,我常常要挎着个手袋到街边捡甘蔗渣回家做柴火,当时很多法国人在修路,搞基建。于是,我就听他们怎样说,听久了自然懂得说一点。”原来,余婆婆是在路边“偷师”的。
看到如今还神采奕奕的余金妹,记者问她是否还会讲法语和英语时,她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记得了,‘法国佬’都走了那么久了,真的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