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廉江市良垌镇崇山村三队。尚未下车,便瞧见百岁老人肖保春在门前椅子上小憩,其身后种植着鱼腥草、豆叶、玫瑰花等植物,一片绿意盎然。
“父亲又想出去找乐子了,想去看村民打山棋、牌九,好不容易才劝住他,说记者要来采访,先等等再去。”儿媳妇陈建玲见到记者到来,热情地介绍道,随后端出切好的西瓜,泡上热茶。一旁2岁多的曾孙女肖希玥,捧着西瓜,跌跌撞撞跑向老人,奶声奶气地喊着:“佬佬,吃西瓜!”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瞬间绽放出灿烂笑容,这场跨越近百年的温馨互动,看得人心里暖意融融。
精准如钟 规律作息里的世纪刻度
闲聊片刻,闲不住的肖保春便手持水瓢,步伐稳健地走到盆栽前,浇菜浇花,顺手摘下辣椒、豆角;转身喂鸡时,笑着将剩菜撒向围拢过来的家禽,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尽显对生活的热爱。“父亲总说‘闲下来骨头就锈了'。”陈建玲望着老人忙碌的身影感慨。
走进老人房里,屋内被子叠得甚是整齐,家具摆放井然有序。老人特意拿出身份证展示,证件上清晰写着肖保春出生于1925年5月2日——这个小小的卡片,默默见证着跨越三个时代的沧桑变迁。儿子肖境贵笑着补充:“父亲实际已经101岁啦,当年办身份证时年龄报少了。”
临近午饭,用餐时,老人端起一碗粥,吃得畅快利落。饭桌上摆着丝瓜炒肉、空心菜、鱼干煲肉片,儿子肖境贵不时为他夹菜,画面温馨感人。
年轻时,肖保春在生产队拉牛车,后来深耕农事,犁田、插秧、种水稻、种甘蔗,无一不精,一生勤劳肯干。即便到90高龄,他还坚持下田插秧。直到2020年,家人才成功劝住他不再务农。但老人依旧闲不下来,坚持自己洗衣、洗被,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作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肖保春的长寿“密钥”在岁月中清晰可循。饮食上,他从不挑食,尤其偏爱鱼和粥。据陈建玲介绍,自家中不再务农后,老人每日清晨六点多准时起床,先给自己泡一包麦片,随后在门前活动身体。家人备好早餐后,他吃完便开始扫地、给花草浇水,忙完这些便步行外出自由活动,中午十一点半准点回家用餐。午休片刻后,下午再次出门,四点多回来洗澡、自己洗衣服,接着吃晚饭,每晚八点前必定上床休息。
“他现在的生活就像‘打卡上班’一样规律,比上班族还准时!自己的物品也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从不让我们插手,93岁还可以骑自行车四处转悠。”陈建玲笑着告诉记者,父亲不仅生活作息极度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平和豁达的心态。
心宽似海 豁达底色中的岁月沉香
陈建玲感慨道:“老爷子这辈子从不与人计较,就算被人占了便宜,也一笑了之。”据介绍,陈建玲在村委会工作繁忙,她的四个孩子全靠老人帮忙照料。早年家境贫寒,丈夫在外打工一天仅挣6块钱,一家人常靠老人种的芋头、番薯等杂粮充饥,有时早晚各煮一锅番薯便是主食,黑豆猪骨汤就算得上那时的“奢侈品”。说起对老人的照顾,陈建玲满是愧疚:“其实更多时候是他在帮我们带孩子、操持家务。以前我一边工作一边种地,90多岁的老爷子还坚持和我一起下田,甚至能独自用牛耕田。”
谈及父亲的教诲,儿子肖境贵回忆道:“小时候,父亲总教导我们‘要靠自己,别依赖别人’。”在艰苦岁月里,肖保春靠着种植芋头、番薯,硬生生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如今,家族已是四代同堂,子孙多达30余人,子女孝顺体贴,晚辈懂事乖巧。每到逢年过节,全家老小便从各地匆匆赶回相聚,热热闹闹地围在老人身边送上祝福。
孙子肖玉龙回忆与爷爷相处的时光,眼神满是温情:“爷爷平时最爱泡一杯麦片。和爷爷生活的30年里,他总是早出晚归忙个不停。小时候我常黏着奶奶。爷爷很少严厉斥责,更别说动手,连发脾气都少见。他的生活规律得如同精准的钟表,心态也十分豁达。”他感慨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德厚一分,福积十年’,这就是爷爷一生的真实写照。现在兄弟姐妹大多在外打工,聚少离多。趁着爷爷身体还硬朗,往后一定要多抽时间陪陪他,别留下遗憾。”
“作息准时,不贪节俭不生气。”这句简单的话语,正是肖家的家风。在肖保春的言传身教下,晚辈们遇事沉着冷静,邻里关系和睦融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滋养着整个家族。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勤劳、乐观与坚韧的力量。
“肖爷爷一家便是崇山村良好家风的缩影。”崇山村党总支部书记肖思宇介绍,该村通过干部常态化走访、邻舍互助等机制,建起“子女尽孝、邻里助老”的温情氛围。目前全村90岁以上长者超30人、百岁老人达3人,崇德向善的家风已蔚然成风。孝顺是长寿的根基,崇山村正以实际行动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