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村的背后
今年3月,一条新闻让生香村名声大噪——“生香村建成湛江市首个村级污水处理厂”。
香山村村干部袁添祥表示,为了改变村中污水四处横流的情况,早在2010年,生香村便投入300万元,建成地下排污管道,长达8000多米,覆盖全村。2013年12月,又开始投资60多万元,在农田边缘修建了生活污水处理池,日处理100吨污水,今年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现在,该污水处理池日最大处理量为60吨。全村198户居民全部使用污水管网,村民分别反映,下水道和厕所异味不再,蚊蝇减少。污水处理池还实现了污水无害化达标排放的目标——出水口就是农田水沟,经处理后的水从水沟流向农田,可养鱼,可灌溉。而在过去,村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农田,污水发臭,污染农田。
生香村舍得大手笔投入,投资1500多万元,改变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其中举措有:开发住宅小区,安排了三百多幢楼房用地吗,统一建设道路硬底化,统一整治全村污水排放样板工程,兴建了一座三层袁崇焕纪念馆,建起了灯光篮球场。合理配置了生态墓园,建起了400多米的围村墙,还有碧波荡漾的香桂湖。
这些建设资金,全部由本村集资和老板捐资兴建。其中,生香村外出老板慷慨解囊,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了道路硬底化、全村自来水、村中绿化美化等项目。同时,去年4月以来,吴川投入生态文明镇村建设资金就高达1.3亿元。
问村哪得“清”如许?
生香村今天的“活色生香”,不仅靠大笔投入和基础建设,更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卫生长效机制。
从去年4月开始,生香村便制定了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其中,村内成立监督小组5人,配清洁工1名,月工资1500元,负责村级卫生管理;每天早上6时至9时,清洁工挨家倒垃圾,运到村垃圾收集站;每周,由村妇联会组织义工队对村内公共场所、道路沟渠及卫生死角打扫一遍。
在垃圾集中处理上,村里每年缴交13800元给镇垃圾拉运服务队,让其帮助拉运垃圾集中处理,每月3次;各家各户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新建房屋要设立三级密封化粪池,搞好地下排污。
村里出现“邋遢猫”怎么办?生香村专门制定了卫生考核奖惩制度,所有措施由村监督小组负责执行,违者进行说服教育,连续三次以上罚扫整村的公共场所、道路一周;清洁工不坚守岗位,违法制度给予警告后再不执行的,扣除当月工资或辞退。
目前,该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正逐步规范化,村民对由专人上门收取垃圾集中处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表示支持。
未来,生香村有三大目标:一是要治理村中工厂的污染;二是对已硬底化的村道加强亮化、绿化;三是旧村改造,重新规划,争创建省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