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友穿梭在洪屋街巷中。
铅华洗净,披着岁月沧桑的城市旧建筑正在面对着这么一帮穿着白色衣服的年轻人——他们叫做“湾友”,即抢救广州湾口述史的朋友们。对部分暑假在湛的本土学生而言,这将成为他们这个假期习以为常的景观。
“湾友”调研队编撰3万多字报告
7月14上午,从湛江各个区赶来的湾友们集聚在霞山法国公使署旧址前,并为接下来在霞山片区的老街调研行动的开展进行了踩点。
烈阳酷日下,身穿白色上衣的湾友们年轻时尚,青春的脸庞流下了晶莹汗水。精心准备的行走路线,根据广州湾时期西营的城市肌理和发展脉络设计,他们首先走访延安路、民治路、绿荫路,由法国殖民者规划,是公共建筑的街区;其后深入当年中国人主要生活居住和经商的街区,从南天苑出发走向当时主要商业街逸仙路,指认骑楼建筑特色,以及和平戏院旧址。在东堤路一带,则走进了由广州湾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八角海鲜市场”,并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建筑方面的印记。最后由东堤路骑楼往西走进洪屋街。
“大烈日下走访直到整件衣服成了‘汗衣’,今天的行程只是我们调研活动的一小部分。”湾友刘韵诗说,“参与文化保育活动,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用心走进建筑历史、老人故事里,这不是一件可以让你得名得利的事。”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的调研行动中,这支“湾友”调研队伍克服了语言沟通不畅、气候条件、交通问题等困难,开展了30批次的现场调研工作,成功采访了数十位历史亲历者,得到逾40份口述史文档,数百张照片和上千分钟的录音录像,并编撰了3万多字的报告,甚至在2014年市人大会议上提交了意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