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对大品牌放松监管
在此次风波背后,除了暴露餐饮连锁巨头们在供应商管理体系上仍有漏洞之外,也让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足这个问题变得十分尖锐。
某知名连锁品牌的供货商此前也曾被曝光销售过期食品,其内部人士曾对记者坦言对供货商监管的难度:其选择的是三证齐全的生产厂家,而且选用的原料也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合格的,每3个月会抽检一次,对部分重要原料会通过公司内部品控检验。然而,作为采购商,其不可能对供货商的所有环节进行24小时监控。该人士也呼吁监管部门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制度。
对此,谷英深有感触,“我们曾参加一些会战,监管部门也天天在录我们的制作过程,但是食品行业监管不是单看现场操作的,而是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的诸多环节。 ”
向健军认为,必须从外界和企业自身两方面加强监管入手,“外界监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媒体,尤其是政府部门不能以企业规模大、大品牌而放松监管,不定时检查不可缺少。 ”
据《城市信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福喜事件能否影响到食品安全法修订?
7月23日,上海福喜公司负责人、质量经理等5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刑事拘留。上海市公安局和市食药监局表示,对违反食品安全予以“零容忍”,对违反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将依法严惩,一追到底。“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食品违法事件的处罚力度,但比美国差远了。《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中,希望福喜事件能影响到立法的内容。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按照《草案》中的规定,福喜事件的最严处罚就是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并没有让企业退出市场等规定。“很多食品企业靠违法行为获利丰厚,罚款只占非法获利的一小部分,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严重违法的企业,不应该让它继续留在食品领域,应当一票否决。 ”业内人士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