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非遗中心了解到,7月16日,粤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目前,20天的公示期已结束,文化部将择日进行公布。
粤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以下简称吴川粤剧南派艺术)是怎样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这背后有哪些故事?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市非遗中心,采访了相关专家。

吴川市粤剧团演出剧照。
独具魅力的粤剧南派艺术
市非遗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广班戏或红船班、广府大戏。按地域又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所演剧目、唱腔、曲牌及锣鼓器乐基本相同,但程式、排场及武功技巧各有特色,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
据《吴川县志》记曰:“明万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可见,广东粤剧始于明末清初,表演艺术逐趋丰富成熟。粤剧南派是相对京剧北派的俗语而言,一南一北,两派均以武功排场、筋斗把子见长著称。粤剧南派艺术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四府别具一格的戏剧武功演技,始于少林武技及各门武功流派,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民间武技熏陶与孕育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武技。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程式,又是具有明确攻防含义的一种防身健体的演艺。少林武技将南派武功硬桥硬马、刚劲勇猛的武术套路精华提炼美化,成为粤剧舞台上的武功戏。
在众多的早期粤剧南派艺术艺人中,小武彪、小武灿、小武元、小武水几位演员造诣甚高,称为一彪、二灿、三元、四水,他们的代表作有“卖箭”、“雪重冤”、“七状子”、“定江东”(有过山排场)等,为下四府粤剧南派艺术作出一定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大批粤剧艺人逃亡至湛江(广州湾)及广西等地,使粤西地区成为粤剧的主要舞台。湛江的粤剧南派艺术是研究粤剧的史学渊源、宗教信仰、程式武技、演艺流派的重要依据,是粤剧艺术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