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逃难路上人流如潮
各地难民纷纷逃离家园,由水路、陆路,如潮水般涌向法殖广州湾。原赤坎北桥百货公司的一位姓何的市民回忆道:当年母亲携着她,用担子挑着年幼的弟妹从台山随着人流一路逃往“广州湾”,不知走了多久,母亲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便花钱请挑夫挑着弟妹继续上路,历经千辛万苦,总算走到了“广州湾”。
另一位姓易的市民也难忘昔日的情景:其爷爷带着奶奶、父亲及叔叔从江门的鹤山,随着难民潮涌向“广州湾”,当走到茂名电白附近,爷爷与奶奶二位老人家因病走不动了,只好花钱租一间农民的茅草屋住下来,父亲与叔叔继续向“广州湾”方向逃难。
家住大德路的刘叔,当年香港沦陷时,他及家人一起从香港坐船在西营码头上岸后,就在赤坎靠打工维持生计,一直生活到现在,已有80多岁高龄。
避居到“广州湾”的难民多数经济拮据,有的甚至身无分文。他们流离失所,生活非常困苦,“广州湾”城内随处可见临街露宿或借宿或住客栈的难民,为了解决食宿的燃眉之急问题,便将逃难时随身带来的家当,摆在城内的骑楼底下叫卖。
1937年11月,“广州湾”华侨回国抗日救护队成立,爱国青年踊跃参加,向难民施舍饭菜、茶水。由于人口剧增,在赤坎英勇路、大德路一带搭起竹棚设难民营以安置难民,各会馆、武馆、庙寺庵堂也设棚屋临时接待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