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湛江人抗击日军使用的大刀。
这两天,位于赤坎和平路的“广州湾历史民俗馆”,展示了不少抗战时期的物件,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在这些历史物件中,有名人留下的珍贵笔墨,也有日本人投降后留下的军刀,以及湛江人在抗战时使用的大刀。记者走访了部分当年逃难到“广州湾”的市民,并专访广州湾历史民俗馆馆长胡贤光,还原了当年一些片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港口城市相继沦陷,中国的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断,“广州湾”由于是法国租界,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对外港口,一跃成为出入中国的商业重镇和航运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广州湾”是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海上通道(与空中通道“驼峰航线”,陆上通道“滇缅公路”齐名),是战时中国军事物资和生活物资的重要补给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略的重要门户,全国各地包括港澳的难民千里迢迢,如潮水般涌入,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人士、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政要等。
名人逃难涌向“广州湾”
“广州湾”逃难的路上有许多著名人物。1941年,著名京剧家梅兰芳送15岁的四子葆琛,13岁五子葆珍逃出日寇占领的香港来到“广州湾”。1942年6月,著名政治家、华裔女杰陈香梅(抗日时期美国空军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夫人),与姊妹6人一起由澳门从陆路逃往“广州湾”。当时旅店客栈均已注满,难以找到暂时栖息地,被迫租住赤坎英勇路的简陋居屋。陈香梅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典当珠宝兑换现钱,艰辛地生活着。陈香梅在自传的《一千个春天》、《青春岁月》等著作中,叙述了她逃亡“广州湾”的生涯。
从香港逃难而来的影剧界名流,如鼎鼎大名的薛觉先、谭兰卿、吴楚帆、马师曾、张瑛等一行人为了节省开支,不敢住旅店客栈,住进大德路二横巷一民居,二十多人平铺而挤躺睡一处。张瑛下船后发现散失行李,连衣服都没得更换。吴楚帆则转行当经纪。
1942年,著名粤剧界泰斗马师曾带着全家大小11人逃到“广州湾”时已42岁,到埠后立即与欧阳俭、罗丽娟、红线女、梁冠南、马师球、甘燕明等组成抗日剧团。马师曾当年回首往事,曾赋诗记述此段逃难广州湾的苦难历程:“银线络流莹,凭栏听雨声。可怜翠袖湿,风舞泪痕轻。”
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历尽艰辛到了“广州湾”,深感“湾民”生活水深火热。解放后,高士其重游旧地,一踏上湛江故土写下了一首感怀诗:“上次到湛江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今次到湛江,当家作主,三生有幸。”
陈寅恪教授带领家眷也是从香港逃难到“广州湾”,他的女儿陈流求在回忆录上陈述:“当年在西营上了码头,并在大排档吃上瓦钵蒸饭分外香,是逃亡路上第一次吃上热饭。”
著名剧作家夏衍曾在“广州湾”近郊农村当私塾老师。著名岭南派大师高剑父、高其峰、关山月、赵少昂、杨善琛等人逃难到“广州湾”,在“中国大马路”(今九二一路)的大排档聚首庆幸逃离虎口,举杯洗尘。
著名书画家沈定庵的父亲书法家沈华山带着一家人逃到赤坎中兴路居住,后被飞机轰炸,家人多数罹难。劫后沈定庵回忆当年每每凄然泪下,他难忘“广州湾”,将湛江视为第二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