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湾”成抗战中转站
据广州湾历史民俗馆馆长胡贤光介绍,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保护、照顾在“广州湾”避难的名人,便成了当时革命的特殊重要工作。其中,联合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等担任抗战时期广州湾政治秘密通讯工作,使大批抗日志士、政经要员、文化精英得以在“广州湾”休养生息,继而安全转移。他们为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不仅慷慨解囊,其坚忍不拔、仁民爱物之精神亦当记入抗战史册。
1941年,日军侵入香港,党中央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指示必须全力营救爱国人士。周恩来还提出具体方案:“除了去广州湾、东江外,马来西亚也可以去些人,如去琼崖和东江游击区则更好”。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的廖承志全权负责营救,他与在港的南方局领导人详细研究撤退方案,分两路撤离所有人员,一些从陆路经宝安转入东江抗日根据地;另一路水上经澳门进入“广州湾”,再转到后方,先后营救了800多人。
抗战期间,“广州湾”中共党组织出色配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做了大量工作,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州、香港、上海等地沦陷,我国沿海口岸均被日军封锁,内地图书供应受阻,于是我国三大图书出版商: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开始来“广州湾”开设支店,作为西南各省的图书中转站。
全国著名的进步书店也在“法国大马路”开设分店,另外私人书店也陆续在海边街开设,如联合书店、正文书局、生生书局、广益书局、大达书局、联谊书局、竞新书局、国华书局等。著名人士邹韬奋、黄秋耘、胡静澜等也在“广州湾”办书店,传播进步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