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汤革命交通站旧址被立为廉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宗祠: 举办抗日夜校 宣传抗日主张
黄氏宗祠位于石角镇温汤村,原名大书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清代1733年建成。该祠背靠高山嶂峰,门前三个小水塘,北面1公里处是天然温泉,正前方1.5公里是天然仙人洞,硬底化公路门前横过,左右翠竹绿桉,风景确是优美。
村民黄培全告诉记者,1940年,涂沙(原名涂明堃,石角镇新屋村人,以教师身份作掩护,负责廉江市和寮地区地下革命工作)等同志到温汤村黄氏宗祠建立了地下革命交通站,开展革命活动。
黄氏宗祠历来是社会教育服务之地,培养了大批的英才。道光年间,该村的黄氏赴京考取进士,任东莞儒教正堂教官。1940年涂沙在该宗祠建立革命活动交通站,开展地下联络活动,当时有李廷登、袁达雄、黄庆源、何朝玉、叶福群、刘付日、涂华禄、涂土旺等革命人士到该祠组织村民进行革命活动,而黄明德、邓刚等地下党负责人多次到该祠指导开展工作。
抗日期间,黄氏宗祠举办抗日夜校,有30多名青年参加。他们大力宣传抗日主张,组织村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培养抗日骨干。1941年发展了黄庆源、黄兴让、黄兴瑞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建立党小组,黄庆源任组长,发动了黄兴瑞、黄培杰等15名青年参加部队新三团,积极收集民枪50支,子弹300发,发动村民捐献大批钱物支援部队,为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温汤村被评为抗日老区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