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老师:学分制改革还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谈到这个话题,岭南师院郭老师说,不同于中学教育拼“知识灌输”,大学教育更看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创新意识的培养。鉴于此,应主动去除学业管理形式上的条条框框,放宽严苛的学分规定,进而让大学生在内心解除枷锁。众所周知,校外实践和实验发明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跟课堂一样能给学生以成长,算成学分未尝不可;如果其他学校的教师更优秀,能传授学生更多知识,学校又何必阻止学生“出校门”呢?
广东海洋大学陈老师说,真正意在培养人才的大学,会跟随时代的脚步,主动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如今,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知天下事”,一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未必逊于教师,更何况他们思维更活跃,教师再通过老一套的规制来维护师者权威,如通过点名甚至拇指打卡要求学生到堂、不合格要交补考费等,就未免太固守窠臼。至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学多久,怎么学,完全可以更加自主。据了解,清华大学就于近日提出要实行硕士生弹性修学年限,学习和研究能力强的学生可提前毕业。
4 专家:新政凸显人性化教育 社会政策配套需同步
“一系列高教新政,不仅拓宽了大学生完成课程教育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课程选择、课时安排的自主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多种可能。”专家指出,以往必须到课堂完成的课程,如今在网上轻轻松松即可完成;过去必须在本校听的必修课,如今有了其他学校作为选择;什么时候上课,要不要先去社会历练再回归课堂,都由学生说了算。显然,新政凸显了人性化教育的要旨,能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最大的便利。
同时,教育专家提出,学分制改革其实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一旦改革启动,社会的其他公共政策,也应当有相应的调整。学分制改革以后,各种以新的形态流到社会的劳动力,怎样延续他们的社保、医保、户籍等等,都是要做出衔接调整的。否则,这种改革的不完整性,很可能会酿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教育专家还提醒,全面学分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优化知识体系和选择更优秀的授课教师。但是,这种选择权同样适用于“减量”选择。试图宽出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更容易通过的课程,或者更容易被“说服”的老师;本校不容易过关的课程,可以到外校去“运作”。因此,让全面学分制发挥出应有效用,还需堵住宽出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