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村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内法制宣传栏,成为村民驻足学法之处。吴智恒 摄
在遂溪县港门镇,有一条被翠绿的荔枝、龙眼果林环绕的美丽村庄,村内的墙壁上、石板凳上,随处可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法治标语,村民懂法、讲法、守法,村内外交口称赞这里是法治净土、和谐村庄,这就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吴家村。
近年来,吴家村以创建示范点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依法治村活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村务活动的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较好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2012年,吴家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近日,我市三个单位被授予第二批“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光荣称号,遂溪县港门镇吴家村便是其中之一。
62亩荒地变法治文化公园
走进吴家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民为和谐之本,法乃公平之源”、“繁荣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等标语处处可见。
2013年,村内利用62亩荒地开辟了一个集休闲、健身、学习为一体的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公园里建有人工湖、普法亭、法治亭、花架廊、大理石雕刻,休闲健身区和文化区等各具特色。独具匠心的是,公园内还设置了30个大理石雕刻、13张石桌、30张石凳,刻上法治文化用语100多条,内容涉及宪法、刑法、婚姻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这些法治文化用语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群众在休闲之余就能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此外,村里还投资10万元建设了一条100多米长的法制宣传长廊,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强 纠纷不出村
在创建活动中,吴家村掀起了学法普法的热潮。村大楼内配备了电脑室、调解室、会议室和文化室,存有1000多册有关法律、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为村民构建了一个学法普法的园地。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干部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年年被评为普法先进单位。
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加上村干部处事公平得当,村民逐渐形成遇事讲理、讲法,纠纷争持不下找调解员、找村干部的习惯。村干部麦宁曾当过多年的调解员,他说,以前村民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容易把关系闹僵。但是近年来,村民遇到纠纷就会找调解员协调。“现在调解员根本闲不下来,村民连家庭琐事都会来找帮忙。”麦宁说。
近两年来,吴家村及时调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6起,调解率达到100%,把各种矛盾隐患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纠纷不出村,确保了和谐稳定。
此外,在推进创建活动中,该村活用依法治村理念,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和法律援助联系点,为村民在法律方面的求助提供方便和帮助。
“六无”村庄 风清气正
吴家村是村内外有名的法治净土、和谐村庄。多年来,保持“六无”,即无赌博、无吸毒、无邪教、无打架、无上访、无刑事案件。村中一壮年说道,村里已多年都没出现吸毒和偷鸡摸狗的事情了。
为加强治安管理,推进平安建设,该村充分发挥护村队、治安联防队、巡逻队和民兵组织的作用,建立立体治安防控网络。村里设立了警务室,配备人员24小时值班。10多名治安联防队员巡逻到位,特别在榨季期间加强巡查力度。
今年,吴家村计划修建好村道后,在主要的路口、学校、办公场和治安死角安装10多个监控摄像头,防患于未然,进一步降低治安发案率。
此外,村里还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比如成立广场舞蹈队、开展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歌手大赛等等,让村民之间加深感情,从而减少矛盾,促进家庭更和谐,邻里更友爱。
通过“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吴家村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人文环境,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