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湛江市首届“紫荆花奖”戏剧曲艺大赛颁奖晚会在湛江影剧院举行,现场颁发了戏剧片段类和曲艺演唱类的金、银、铜奖以及优秀组织奖、新人奖。其中,赤坎薛丽清的粤曲《武则天》获曲艺演唱类金奖。
台上唱腔圆润,星味十足;台下言谈风趣,平易近人——这就是薛丽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月8日,记者对薛丽清进行了专访。

迷上唱戏遇恩师
1988年,薛丽清出生在麻章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邻居大伯是一位粤曲爱好者,薛丽清从大约8岁开始一有空就跟着这位大伯“咿咿呀呀”地学着唱戏了。大伯看到小小年纪的薛丽清竟然如此有兴趣,感到很惊喜,每当有曲艺社团下乡演出都会叫上她一起去看。耳濡目染之下,薛丽清成了一个小戏迷。
有一次,小小年纪的薛丽清在曲艺社的表演中登台亮相,湛江港城花粤曲培训班的钟校长看到后马上表示希望能收她为学生。但薛丽清的父母都反对女儿学唱戏,而且,上培训班对于贫困农村家庭来说费用不菲。考虑到家境,薛丽清想放弃。
然而,不愿错失好苗子的钟校长,为薛丽清破例,“当时钟校长就直接告诉我——‘你只要交1500元的书杂费就行了。”回忆起当初钟校长的伯乐恩情,薛丽清至今仍感激不已。
日夜苦练成“花旦”
1999年,薛丽清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港城花粤曲培训班。她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训练。每天凌晨4点,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薛丽清就起床练功了。晚上学校熄灯后,她依然打着电筒抱着课本苦读。天道酬勤,薛丽清在一年之内学完了学校三年的课程,提前两年出去实习。
2000年,薛丽清进入了湛江市小百花粤剧学校实习。2001年实习结束后,薛丽清辗转遂溪以及广州番禺、花都等地的剧团。由于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上形象大方得体,文唱武打均衡发展,曾在其中的多个剧团担任“正印花旦”。
回忆起那时随剧团下乡演出的时光,薛丽清总结为“苦中有乐”。当时农村环境大多贫困落后,“那时候的舞台环境特别简陋,住得地方还漏水,最艰苦的时候甚至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她坦承自己曾偷偷哭过,“但就算再辛苦,我也不敢跟家人讲,因为怕他们又劝我放弃这一行。最终,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