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上层养白螺 下层养沙虫

2015-02-14 10:5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刘兵 通讯员骆国和

沙虫上面养白螺,这一新型混养模式逐步在遂溪草潭镇推广。发明人陈振国说,混养不仅有效利用了滩涂纵深空间,同时也使单位养殖的效益翻番,目前草潭镇混养的滩涂面积已达1000多亩。

草潭镇沿海滩涂饵料生物丰富,水温和盐度适中,适合沙虫生长,素有“沙虫之乡”美誉。该镇沙虫养殖面积已达2万亩,但随着沙虫养殖业的发展,可资利用的滩涂空间也越来越少。

29岁的陈振国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攻克了沙虫的人工繁殖种苗难关,被誉为“沙虫大王”。面对滩涂越来越少的现实,陈振国坐不住了。

陈振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混养”,“因为沙虫一般穴居在20-35厘米的土层,上层空间完全被浪费了。”

经过多方比较,他最终选择了越南白螺。“因为白螺主要埋栖于10厘米的土层,与沙虫在栖息空间上不形成生存竞争,另外,白螺更能忍受高温和长时间露空的中、高潮区环境,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投放种苗一旦把握不好时机,就会造成“螺未长大、沙虫已要收获”的情况。多次试验下,陈振国总结出了规律。“清明节前后一起投放种苗时机正好,这样的话农历9至11月份可以收螺,11月至次年3月收沙虫,时间上互不冲突。”

经过试验,陈振国的混养模式在去年趋于成熟。“刨除成本,一亩沙虫的净收益大概3000多元,一亩白螺的收益也是3000多元。混养后,一亩滩涂的效益正好翻了一番。”

陈振国分析,沙虫与白螺混养“互惠互利”,白螺滤食过程中,有助于海区有机物的沉降,混养能为沙虫提供更加丰富的饵料,保障沙虫的产量。另一方面,沙虫主要以摄食底质的有机物为生,白螺的代谢产物、死藻等都被其有效利用并转化,提高滩涂的自净能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十五运城市志愿服务岗前演练
  • 激情迎赛事 湛江气氛浓
  • 十五运会跳水男单10米台决赛 “湛将”朱子锋获第六名
  • 遂溪岭北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
  • 全球首创!“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即将交付
  • “小海豚”护航十五运!湛江赛区志愿者誓师出征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