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虫上面养白螺,这一新型混养模式逐步在遂溪草潭镇推广。发明人陈振国说,混养不仅有效利用了滩涂纵深空间,同时也使单位养殖的效益翻番,目前草潭镇混养的滩涂面积已达1000多亩。
草潭镇沿海滩涂饵料生物丰富,水温和盐度适中,适合沙虫生长,素有“沙虫之乡”美誉。该镇沙虫养殖面积已达2万亩,但随着沙虫养殖业的发展,可资利用的滩涂空间也越来越少。
29岁的陈振国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攻克了沙虫的人工繁殖种苗难关,被誉为“沙虫大王”。面对滩涂越来越少的现实,陈振国坐不住了。
陈振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混养”,“因为沙虫一般穴居在20-35厘米的土层,上层空间完全被浪费了。”
经过多方比较,他最终选择了越南白螺。“因为白螺主要埋栖于10厘米的土层,与沙虫在栖息空间上不形成生存竞争,另外,白螺更能忍受高温和长时间露空的中、高潮区环境,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投放种苗一旦把握不好时机,就会造成“螺未长大、沙虫已要收获”的情况。多次试验下,陈振国总结出了规律。“清明节前后一起投放种苗时机正好,这样的话农历9至11月份可以收螺,11月至次年3月收沙虫,时间上互不冲突。”
经过试验,陈振国的混养模式在去年趋于成熟。“刨除成本,一亩沙虫的净收益大概3000多元,一亩白螺的收益也是3000多元。混养后,一亩滩涂的效益正好翻了一番。”
陈振国分析,沙虫与白螺混养“互惠互利”,白螺滤食过程中,有助于海区有机物的沉降,混养能为沙虫提供更加丰富的饵料,保障沙虫的产量。另一方面,沙虫主要以摄食底质的有机物为生,白螺的代谢产物、死藻等都被其有效利用并转化,提高滩涂的自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