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治理,陈家村卫生整洁如城市。
村前是绿油油的庄稼田,村内洁净如城市,硬底化的道路下,污水暗渠正排向5级生态治污池,经处理后的污水被用于灌溉田地——这就是遂溪县城月镇陈家村。 自2005年开展卫生整治以来,该村不断完善硬件建设,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加大保洁力度,近年来,该村荣获“湛江市卫生村”、“生态文明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每天都有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或拍摄取景。
农村卫生环境大变样
沿着村道走入陈家村,干净整洁的村道,拔地而起的小洋楼,绿树成荫的环村公路,新建的法治公园内,老人品茶,小孩嬉戏……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污水横流,遍地牛粪、垃圾,苍蝇乱飞。
陈家村共有268户,1800多人,耕地面积195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北运菜为主。10年前,由于硬件建设落后,耕牛较多,村道上随处可见无人清理的牛粪,污水横流,垃圾乱扔,苍蝇乱飞。“以前村道坑坑洼洼,晚上苍蝇蚊虫到处飞,如今卫生环境好了,在村里生活比在城市还舒服。”今年80岁的村民陈武钦告诉记者,自2005年该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多方集资,铺建硬底化道路,种植绿化树,修建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完善硬件建设,并不断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如今乡村越变越美。
关于村庄变化,今年40岁的村民陈叔感触颇深。自25岁外出闯荡以来,陈叔很少回家,如今在深圳定居,前不久回家探亲,发现乡村建设大大改变,曾经落后的农村如今洁净如城市。“这里卫生保洁的舒适程度让人感觉就像生活在城市小区。”
多方融资推进硬件建设
2005年,为响应湛江市新农村建设号召,陈家村干部陈春保经过多地考察调研后,决心带领村民打响“垃圾围村”突围战,把村庄建设成卫生保洁的新农村。
“如果没有硬件建设,资金支持,农村保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陈春保认为,要做好农村卫生工作,资金建设得先行。2006年,在他牵头下,通过村集体收入、政府扶持、外出乡贤捐资、村民集资等多方融资,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底化。有了硬底化道路,全村告别了“烂泥路”,解决了“行路难”,但陈春保仍不满意,他又继续组织村民为村道“增亮添绿”,在环村道上竖起了路灯,种上了绿化树。
为进一步规范村民垃圾收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陈家村又在环村公路上建起了7个定点垃圾收集点,垃圾一天一清,并给收集点盖起帐篷,一改以往垃圾乱扔,一到下雨天垃圾被淹后滋生蚊虫的问题。除了村民“自扫门前雪”,陈家村还专门在村内聘请了5名保洁工,每天对村道进行定时保洁。同时,村干部还会定时对村道保洁进行巡查,一旦发现有垃圾,马上通知保洁员重新打扫。
污水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在陈家村不仅看不到污水横流,甚至连排水渠也看不到,而全村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还能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绿色循环利用。
据了解,2007年起,该村斥资6万元修建了日处理量可达3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负责设计建设工作的市住建局城乡建设科李华介绍说,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普遍存在的水质发黑、水的富营养化等实际情况,陈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分成5级。
村民日常产生的生活污水,由村统一设置的污水沟集中收集起来;紧接着污水由排污管网经过沙井进入三级消化池,经沉淀发酵和微生物厌氧处理后去除大部分污染物;随后流入跌水充氧沟的污水,通过落差的流动和翻滚,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水中含氧量,进而达到净化水质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污水流入微生物处理沟后,在沟内培育的兼氧菌的作用下进而去污;经上述处理后,污水最后进入净化池,经净水池种植的水浮莲根系吸收水中氨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后,可实现达标排放。如今,全村近2000人的生活污水全部经无害化处理后,灌溉农田。
提高意识保洁才能长效
“通过硬件建设、加强管理、加大保洁,村内卫生环境大变样,然而要长效保洁,最根本还是要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陈春保告诉记者,10年来,为提高村民卫生意识,村干部做了不少努力。
2006年,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后,村内仍有不少村民习惯乱扔垃圾,放任耕牛随处大小便。对此,陈春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村里开会讨论,最终决定对村民进行卫生教育。为提高村民卫生意识,村里出资包了6辆大巴车,村民每户挑选一名代表,加上全体村干部,集体到湛江市各卫生文明村庄参观学习。
同时,制定了村环境卫生公约,对全村村民提出要求,建立起村民互相监督制度。发现谁家垃圾乱扔,便将垃圾放回其家门口;发现有耕牛在路旁大便,便通知其主人前来保洁,并将耕牛拉走。通过相互督促,村民慢慢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各人自扫门前雪”,同时“也管他人瓦上霜”,村内乱扔垃圾的现象再也不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