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徐闻海岛穷村换新颜

2015-06-05 11:04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刘 卫

休闲场所成为村民的好去处

    正在全市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全力破解垃圾围村时,徐闻偏僻海岛穷村和安镇公港村委会赤坎村已全副武装——三辆电动垃圾收集车、一辆铲车和一辆运载垃圾的拖拉机。除了拖拉机,其余都是外出人员捐赠。

    6月3日,笔者到赤坎村采访时,公港村委会书记、赤坎村民符克俊对笔者说,赤坎村的垃圾清理设备比和安镇政府都要先进。

    气派的文化楼、摆设着锃亮健身器材的休闲场所、坦直的水泥村巷……徐闻县海岛穷村在外出人员的给力支持下,焕发了新颜。

休闲场所成为村民的好去处

    二十来人1.2亩耕地

    海岛穷村漫长突围路

    和安镇是徐闻最远乡镇之一,从镇墟到赤坎村,还有五六公里。赤坎就在一个小岛上,后来围了堤坝,才通了陆路。

    徐闻沿海地区耕地本来就少,海岛耕地更少。岛民符堪明跟笔者打个比方:其一家跟另一家二户人,人口破二十,才一亩二分地。而且海岛都是沙土,十分贫瘠,只能种些蕃薯、花生等作物。这一点田地,耕种费力费时又不讨好,岛上的人要么让地荒着,要么无偿给别人耕种。岛上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

    赤坎村开始扬眉吐气也是二十几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靠海吃海的赤坎人就开始了海水养殖业。说到这个,村民很是自豪,他们都很自信地说,赤坎是徐闻最早养虾的村庄。村民反映,最开始时养斑节虾,后来才养对虾。

    笔者环顾赤坎周边,都是星罗棋布的虾池。村长符天反映,赤坎有2000亩左右虾池,全村有超过八成的村民养虾,多的有100多亩,少的也有四五亩。那时好养虾,投下就等着收获。开始的十年左右,钞票哗啦啦地流进赤坎村,一批一批的村民摘下穷帽,过上好生活,茅草屋一座座的拆除,小洋楼一幢幢地建起来,岛外的姑娘争着往岛内嫁。符天指着一座座的楼房说,这些楼房都是那几年赚了钱建起来的。

    但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虾越来越难养。符天分析,一是污染造成,二是塘底老化影响,还有气候变化的原因。在徐闻当地,有养虾如博命的说法,甚至以赌博来比喻养虾,可知养虾变数之大。村民反映,这十年,养虾能赚的微乎其微,大部分的家庭都欠着一屁股的债。符天说,由于欠债,连亲戚都没来往了。

在外出人员的支持下,建起报恩阁

    穷村多出读书人

    村娃考上清华、剑桥等名校

    赤坎人穷志不短,村里有读书出仕的传统。说起读书,村民的脸上就有了光彩。方圆这一带地方,就数赤坎的孩子会读书了!村民对此津津乐道。

    符克俊掰着手指举例:赤坎村每年都有五六个学子考上省本以上大学,多时都有十个八个;在和安镇,公港小学(赤坎孩子的学校)除和安中心小学外是最好的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徐闻重点初中——梅溪中学,去年就有三个考上梅溪中学。

    赤坎出人才,这在和安镇是公认的事实。80年代,祖辈世代务农的赤坎农家子弟李仪考入清华大学(物理推进器专业),这在当时不仅是徐闻县的大事件,也是整个湛江地区的大新闻,湛江日报当时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在赤坎,李仪还不是最牛的,在几年前,该村一黄姓子女就考上了剑桥大学,后来到了联合国工作。就读名牌大学,在赤坎村不稀奇,近年还出了个叫符会利的博士后。

    赤坎人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对读书十分重视。小岛奖学风气十分浓厚,考上一个好学校,村委会奖励,村里又奖励,同姓家族还进行奖励,有些学子甚至拿到万元左右的奖金。

休闲场所成为村民的好去处

    外出人员给力新农村建设

    穷村一年一变样

    走进赤坎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是穷村。纵横交错的硬底化水泥道,水塔高耸,自来水管连起家家户户,休闲场所健身器材、篮球场给村民提供健身好去处……特别是近年耗资百多万元建起的文化楼,大气,有品位,是其他村庄文化楼所不能比的。今年,又开始建文化公园。

    说起赤坎村的大变化,村民对此几乎异口同声:都是外出人的功劳。

    赤坎全村2400多人,出外捞世界的就有500多人,有读书进仕的,有外出经商的,也有出去打工的。赤坎村出人,其中入仕途的就有一批,这个偏僻村庄,就出了7个处级干部。这条村还出大老板,村民符献在徐闻如雷贯耳,其长期在广州做大生意,已是亿万身家了。这些外出人员对赤坎村建设十分支持。用符克俊和符天的话来说,就是有问必帮,有求必应,打个电话过去就有钱回来了。

    符克俊举例,2008年建文化楼,符献知道后,马上就汇回20万元,并放话,资金不够再支持。今年建文化公园,一个电话过去,符献当即承诺赞助一个亭子。目前这个亭子已建好。

    近年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添置一批清理垃圾设备,外出人员知道后,给村里捐赠了三辆电动垃圾收集车和一辆铲车。符克俊说,和安镇政府的垃圾清理设备都没有赤坎村的先进。

    赤坎的每一条水泥村巷、每一个公共设施都离不开外出人员的大力支持。村长符天反映,不是村干部或村中大老去找外出人员,而是外出人员亲自找村干部或村中大老,主动要给村里建些什么。每年春节或清明节,外出人回村的日子,他们看到村里还缺什么,就主动找到村干部。赤坎村2002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每年都有新变化,要么建条路,要么搞点公共设施,便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符克俊反映,单这五年,赤坎村投入村中公共设施的建设不少于400万元,其中外出人员就支持了300多万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 湛江经开区东简街道庵里村:台风前的“暖心拉锯战”
  • 东海岛转移群众安置点暖心一幕幕
  • 吴川党员干部迎战台风“桦加沙”,一线筑起红色防风网
  • 风高浪急
  • 全力保障港口安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