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践行绿色发展,环境宜人。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2016年,迈进“十三五”时期的湛江,着眼于打造环北部湾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提出形成“一主四副、两区两轴”的市域城镇空间主体结构,其中“一主”就是“以湛江市区和遂溪同城化地区、奋勇经济区作为市域最具辐射力的主中心”。
对接湛江市区实现同城化发展,是遂溪“十三五”时期的历史使命。如今驾车从湛江市区20多分钟可达遂溪县城,2017年将启用的高铁站更是临近遂溪。东风浩荡,在“十二五”时期打下的扎实基础上,遂溪决心在“十三五”时期一展宏图,给湛江和环北部湾奉献一座绿色水生态文明新城。
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的木薯燃料乙醇项目。
遂溪“十二五”期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
生产总值 263.6亿元 ▲7.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 ▲32.1%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194.6亿元 ▲13 %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72.9亿元 ▲10.4 %
财政总收入 49.3亿元 ▲43.8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95亿元 ▲13.17%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3.4亿元 ▲10.5%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 4.08万元 ▲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 ▲7.6%
(▲比上年同期增长)
油河塘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回顾“十二五”:强内功开格局奠定跨越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湛江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五年,位于大湛江同城化发展核心的遂溪,围绕争当湛江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和打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五年来,遂溪的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倍,由2010年的139.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63.6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0.8%。其他几个关键数据更是实现了“五年翻番”——人均生产总值预计由2010年的14697元提高到2015年的29000元,年均增长14.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由2010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95亿元,年均增长15.2%;“十二五”期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年均增长17.9%……
遂溪“十二五”实力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全县到“十二五”期末完成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工业增加值预计由2010年的32.9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70亿元,年均增长12.8%。舍得投入才有产出,“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亿元。如今在遂溪的岭北、白坭坡、杨柑等工业集聚区,道路宽敞畅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栋栋现代化工厂整齐坐落在绿野间,车来车往、货如轮转。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家。岭北、白坭坡、杨柑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63家,粤电生物质发电、统实饮料、华润水泥技改、金岭食糖深加工、汇通药业、吉城电力高强瓦楞纸、昱华纸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让遂溪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工业实力日渐雄厚。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遂溪,在“十二五”期间也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新跨越,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由2010年的101.3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157.6亿元,年均增长4.8%。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2家,正大(湛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加紧建设,有望成为环北部湾地区的现代农业典范项目。
可喜的是,全县的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逐渐凸显出很强的吸引力和开发潜力,2015年全县共接待旅客17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亿元。
在城市扩容提质方面,遂溪在“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为城市扩容提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该县启动了滨河新区13.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滨河大道、源水大道的规划建设,“再造一个遂溪新城”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经过五年砥砺,遂溪做强了内功、拉开了格局、提升了自信、统一了认识,为“十三五”时期实现与湛江主城区同城化发展、融入生态型海湾城市奠定了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