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寻找廉江的人间烟火气,到廉江南街吃一碗鹅饭,一定会是不错的选择——那些隐没在高楼间的骑楼,见证着城市变迁,以及人们的相聚与离别;那一碗油香适中的鹅饭,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美食的朴素追求。
南街,是廉江最旧的老街之一,也是廉江鹅饭的始创地。南街鹅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近日,记者来到廉江南街,探寻这份风味独特的廉江美食。
简单“水煮”,烹出鹅饭的鲜美
廉江因地域水塘较多,为养鹅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而大鹅体重,毛亦可回收换钱。因此,上世纪70年代,鹅成了廉江人最爱的家禽之一。而在那个几乎家家户户养鹅的年代,如何吃鹅也便成为当时当地的一大“课题”。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这出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名句,用来形容南街鹅饭的烹饪方法也非常贴切——廉江南街鹅饭的烹制,主要选取“槽鹅”数月的肥鹅,并采用了最简单的“水煮”方式。
槽鹅去毛掏净内脏之后,放清水里慢熬一小时,鹅肉浓郁的味道慢慢渗入高汤里,再用调味后的高汤煮白米饭。
鹅饭做法程序简单,味道却不一般,要严格把控好槽鹅的烹饪时间长短、煮汤的火候等,才能烹出鲜美香甜的鹅汤。再用这样煮熬制出来的鹅汤来煮米饭,才能让深入高汤中鹅肉的香味完全渗入米饭中,让每粒饭都沾着鹅油,粒粒分明、油澄澄、有嚼劲,才能煮出鲜甜可口的鹅饭。
“‘槽鹅’是廉江当地养鹅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圈养在水泥地上,并以谷米精养1~2个月的生鹅,这种养殖方式让鹅肉口感更好。”在廉江南街居住近40年的梁姨告诉记者,在罗州,鹅饭是每家过年过节的必备菜品——可口的鹅饭配上香甜不腻的鹅肉,还有那清澈鲜美的鹅血汤,色香味全,实为廉江美食一绝。
好吃又便宜,来自农家的“廉江美食”
真正的美味,不一定要在高档的茶楼食肆,也绝不仅限于高官贵人才能品尝。南街的鹅饭文化,来自农家,经过多年的演变,更是从街边美食走向了“廉江一绝”,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美食。
“情从胃起,一往情深”,廉江南街鹅饭的独特味道,若仅仅是蕴含“乡愁”的鹅饭味道,那便稍显浅薄了。南街鹅饭最让人沉迷的,是在那历经百年仍屹立不倒的满载欧亚风情的骑楼里,细细品味那一道至简至美味的鹅饭,肉香、饭香和历史余韵交织的情感,最是难忘。
南街鹅饭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人称“劏猪德”的年轻人探索在廉江创立鹅饭。“劏猪德”原名陈世光,原在当时食品站工作,食品站倒闭后便赋闲在家。当时,一养鹅户向他建议“自谋生计”,“劏猪德”深觉有理,便购鹅数只,宰杀煮熟后用扁担挑到“百货大楼”旁售卖,但生意并不是很好,经常会有不少鹅肉剩余,“劏猪德”只能干着急,连日冥思苦想解决良策,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用鹅汤煮饭,让顾客就地用餐?这样既方便消费者又可创收,两全其美。
说干就干,“劏猪德”第二天就挑着扁担出摊了,扁担一头是鹅肉,另一头则是鹅饭,还贴心备好了碗筷。没想到,用鹅汤煮出来的鹅饭配上鹅肉的吃法,深受街坊喜欢,好吃又便宜的鹅饭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品尝。随着食客越来越多,“劏猪德”添置小凳子小桌子,形成固定地点摆卖,扁担也换成了手推车。再后来,“劏猪德”筹备了启动资金后租下店铺,正式开店营业,发展渐成规模。
蕴涵在鹅饭里的游子情深
“游子心系家,乡味何处寻。地道鹅饭香,最是抚人心。”鹅饭是廉江游子“乡愁”的载体,那一碗看似简单的鹅饭,饱含了廉江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让在外奋斗的游子,在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世间繁华之后,心底里仍然坚信着:任何山珍海味,还是敌不过家乡那位老厨子的鹅饭味。
“廉江味道千千万,至简至味是鹅饭”。虽然鹅饭始创地廉江百货大楼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商业大楼,但南街鹅饭的名气仍然响亮在外,在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有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的骑楼,有承载乡情乡愁的鹅饭,有沉淀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
南街鹅饭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廉江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拼搏创业的精气神,见证了廉江日新月异的发展。时至今日,南街鹅饭仍然以其绝佳的口感和独特的历史内涵,成为廉江当地赫赫有名的“廉江一绝”。
如今,廉江鹅饭店不计其数,仅南街这条不到300米的小巷子里已有7家鹅饭店。为给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在廉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下,各鹅饭店主积极投身其中,主动做好文明待客、环境卫生、文明餐桌等工作,为廉江市创文工作作出示范榜样。
此外,各家饭店在鹅饭之外,还不断创新菜式,让鹅饭味道再添新记忆。每天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逢年过节返乡的游子必到此品尝,找寻记忆中的家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