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三年,廉江市安铺镇的“水稻+禾虫”种养项目年年扩产。益健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已达2000亩,亩均年产值达2万元,其中禾虫年亩产超200斤,绿色再生稻谷年亩产超800斤。8月10日,记者在安铺博教禾虫养殖基地了解到,目前廉江市安铺镇与中山市神湾镇、东莞市道滘镇并称广东禾虫三大产区,其1200多亩连片生产规模为省内最大,禾虫食材远销川湘闽浙等省。到今年中秋节前后,该基地又将迎来丰产期。
禾虫学名为疣吻沙蚕,产自河流出海口附近淡水区域,是公认的低脂高蛋白食材,虫体由60多个体节组成,因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破土而出,故名禾虫。湛江的吴川黄坡镇和廉江安铺镇均是传统产区。
传统捕捉技术与科技创新融合,是安铺禾虫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秘笈”。2015年,安铺镇博教村在外创业的罗壮和罗庆龙等村民,决定“试水”国内新出现的禾虫养殖产业,并从广州请回从事品牌运营的同学陈毅加盟,从17亩试验田开始,默默研发。到2018年,试验田实现稳产盈利,次年另立项680亩“一村一品”禾虫水稻立体综合种养项目,2022年扩产至1280亩规模,2023年扩产至2000亩,并筹资2100万元,立项博教禾虫养殖深加工项目,建设高标准养殖实验室和加工车间。目前,“田上种稻地下养虫”的安铺博教禾虫养殖基地,已广泛引起国内同行关注。
“博教村有着捕捞禾虫的传统,我们的父辈,看田边水道的水色,便能判断哪块田有天然禾虫,然后在关键节点设置工具实现高效捕捞。”据罗庆龙介绍,目前,农科院校研发的禾虫养殖技术已非常成熟,其推广的瓶颈在于高效捕虫。
走在博教禾虫养殖基地里,连片稻田里,茁壮的再生稻青葱在目,稻下湿润的泥面密密麻麻布满了针眼般大小的虫洞。“我们测算过,每个‘针眼’能带来两分钱收益,禾虫性成熟后像蚯蚓一样出土,在水中排卵繁殖。”罗庆龙称,整个规模收获期只有短短两三天,因为禾虫营养价值高,且处于自然界食物链的底层,如不及时收捕,附近鹭鸟、水里的鱼虾就会把禾虫吃光。
“为了‘水稻+禾虫’可标准化种养殖,我们持续投入研发了8年,从禾虫选种、育苗孵化和进行对禾虫规范繁育养殖,以及‘水稻+禾虫’生态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可实现高效生产的整套农田‘水稻+禾虫’的规范布局和土壤改良方案,正在完善建成虫苗孵化车间,同时申报鲜活禾虫远程运输的技术专利。”陈毅回忆说,8年前创业时立下三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捕禾虫不再“看天吃饭”;二是亩稻年增收两千元;三是斤谷增收五角钱。前两个基本目标已实现,对临江低洼稻田的稳产和增加就业效应凸显,目前正在运营无农药化肥的“禾虫米”品牌和禾虫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生态示范园区,以及禾虫加工产业板块。
不少农科专家到博教禾虫养殖基地时对九洲江口红树林的防潮效应赞不绝口。专家们指出,禾虫对水质要求高,尤其对盐度及水温非常敏感,九洲江入海口上游的水质等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是国内难得的“水稻+禾虫”种养模式推广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