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团队研发的“黄油蟹室内环境调控高效培育技术”取得关键性重大突破。(4月10日《湛江日报》)
水产品提供了我国居民30%以上的动物蛋白质,是我国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水产种业为渔业提供优质种苗,保障了水产品有效供给。近日,湛江在海水种业领域成果频出,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首批人工繁育鱼苗完成测产验收,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湛江湾实验室“黄油蟹室内环境调控高效培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黄油蟹转化率接近70%,有望成为促进我国黄油蟹养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一项关键技术。这些成果,正是科技创新为水产种业注入强大动力的生动注脚,彰显着水产强“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水产种业,堪称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水产种源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困境,种质退化、抗病力差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而攻克这些难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以湛江为例,为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难题,组织多方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最终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构建起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亲鱼驯化、室内强化培育到苗种繁育,每一步都是科研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湛江三面环海,拥有2.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位居广东省首位。聚焦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水产强“芯”,湛江势在必行、责无旁贷。水产强“芯”,一方面,水产强“芯”能提升水产养殖的质量与效益。优良品种往往具有生长快、抗病强、品质优等特性,可大幅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养殖风险,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成本,同时提升水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这次报道的“黄油蟹室内环境调控高效培育技术”,将有望扭转黄油蟹养殖依赖传统海塘“靠天吃饭”的状态,克服转化率低、产量低、产量不稳定等难题。另一方面,其有助于保护水产种质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但部分资源因过度捕捞、环境变化等面临衰退风险。通过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种质保存等,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硇洲族大黄鱼作为粤西优势渔业资源,其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就为该种群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新契机。
展望未来,进一步推动水产强“芯”,还需多方发力。科研层面,应持续加大对水产种业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揭榜挂帅”等项目,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产业层面,要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就是那把“利器”,水产强“芯”就是关键一招。以科技创新赋能,让优质水产种苗如繁星般播撒在广阔海域与内陆水域,水产强“芯”的“湛江样本”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