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抢先布局中小学AI教育 广东放大招

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小学1至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

2025-04-11 15:00 来源:湛江晚报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即日起,广东万千学子将享两大福利:一是广东万千学子可通过广东广电网络电视大屏,共享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的课程资源;二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确保“不落一校一生”。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关注,快来看看家长们关心的方方面面吧!

坡头区沙城小学生体验无人机操作(资料图片)。   记者 刘冀城 摄

怎么学?小学1-4年级每学年AI课程不少于6课时

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广东省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2+1”方案。即2份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教师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学生素养框架》);“1门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记者注意到,《课程纲要》明确了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课程纲要》提出要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包括绘本、普及读本、通识教程、学习手册等。同时,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包、应用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优质资源征集和遴选机制,持续丰富和优化迭代课程资源。

《课程纲要》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此外,广东还明确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也鼓励各地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学什么?提升全体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这是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三级指标,进行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指引。《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一级维度。两份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发布会上,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解读道,《学生素养框架》的实行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需要,为AI教育规范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避免AI教育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他特别提到,框架虽主要服务于通用素养培养,但其对核心概念(如数据、算法、算力)、关键技术(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实践能力(如逆向工程设计)的强调,也能为有专业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培养提供早期启蒙,“有潜力的学生除通识课程的学习外,还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途径向专业领域延伸。”

咋拓展?全省中小学生畅享4900多节免费精品课

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上,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与广东省教育厅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优势共同推动国家平台电视大屏资源落地广东,省属国家优质课程资源将通过省级平台直达千家万户。随后,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广电网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内容、技术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据介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共有4900多节、共1800小时的精品课程,课程库涵盖12学年学科资源体系,由国家级名师联袂打造,适配人教版、北师大版、统编版教材,课程资源还将定期更新。即日起,广东省中小学生只需打开广东广电网络电视首页,进入“教育”专属入口,即可免费学习使用。据悉,后续省内各大运营商将逐步上线。

如何保障?多措并举确保粤东西北共推进

“广东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我们大力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广东落地,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教育发展的鸿沟。”

他指出,广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在粤东粤西粤北及农村学校的有效开展,将因地制宜,围绕“资源普惠、师资强化、设备适配、场景融合、经费支撑”五大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欠发达地区有效落地。

一是推进资源普惠开发。利用国家平台联通国家及省内已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地市已有的资源,打破资源壁垒。针对网络条件有限的地区,依托国家平台,开通人工智能教育专属频道,定期播放知识讲解、操作演练和应用案例等教学视频,确保学生通过视频也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库,整合珠三角地区的优质课程(如项目式学习手册、微课视频等),通过“粤教翔云”平台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放,支持教师下载和使用。

二是强化师资梯队建设。构建“AI种子教师—学科教师—师范生”三级人才梯队,分层次提升教学能力。种子教师培养方面,选拔骨干教师参加省级AI教学研修班,使之掌握前沿技术与教学方法,成为区域“领头雁”;学科教师赋能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AI通用能力+学科融合”培训,帮助学科教师将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学;师范生储备方面,与省内高校合作,在师范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辅修课程,定向培养具备AI教学能力的师范生,补充农村师资缺口。此外,推动“双师课堂”常态化,组织珠三角优质学校教师与粤东粤西粤北教师结对,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方式开展联合教学,实现“优质师资下沉”。

三是加强设备适配工作。为农村学校配备简易器材和设备,如基于国产芯片的微型边缘计算设备,开展轻量级AI实验(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推广低代码AI开发工具及应用,如简单智能体搭建,降低技术操作难度,让学生“零代码”也能体验AI应用开发。

四是建设融合应用场景。链接当地需求,构建“有用”的课程体系。结合粤东粤西粤北的农业、生态、文旅等特色场景,设计“看得见、用得上”的AI实践项目。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作物生长,设计智能灌溉系统,赋能农业发展;通过AI分析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数据,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用语音合成技术复原方言童谣,开发本土文化数字资源等。各地各学校也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联合当地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搭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AI解决方案设计(如茶叶品质分拣、乡村旅游智能导览),增强学习获得感。

五是加强经费支撑保障。广东省从去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提供2亿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教学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

“广东省将通过以上组合策略,破解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瓶颈,确保‘人工智能教育不落一校、不落一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智能动力’。”林如鹏说。 

编辑:倪婉婧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湾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及动工系列活动举行
  • 技贸破局 廉江家电“智”造强势出圈
  • “力争冲甲成功,打造湛江足球新名片!”
  • 遂溪县乌塘镇新屋村:乡村振兴路上的荔与蜜
  •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复排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亮相
  • 蹄疾步稳迈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大道乘势而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湛江新篇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