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雷州湾畔,海威农业集团鱼苗培育基地的车间内泛着粼粼波光。一尾尾东星斑幼鱼在循环水槽中追逐嬉戏,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量等数据;隔壁的科研实验区,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对着显微镜观察金鲳鱼胚胎发育状态,恒温培养箱的指示灯在静谧中规律闪烁……这一幕幕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传统渔业迈向“智慧育种”时代的生动注脚。
从“鱼跃龙门”到“电赋新生”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产种业基地,海威农业集团如同一位执着的“海洋生命设计师”,在玻璃缸中雕琢着金鲳鱼、东星斑、海马等“水中瑰宝”的未来。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身价不菲的“海洋精灵”实则是“用电大户”——东星斑幼鱼需要常年恒温26℃的“智能温床”,白对虾育苗依赖24小时不间断的循环水系统,而最新突破的硇洲族大黄鱼,更是在电力编织的“科技襁褓”中孕育而生。
南方电网广东湛江雷州供电局纪家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韩冬至今记得去年盛夏的那场“保电战”。当时海威科研团队正在攻关大黄鱼耐高温基因筛选的关键阶段,室外气温飙升至38℃,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却要始终维持在22℃恒温。“我们连夜给配电房加装双回路电源,给温控系统穿上‘降温马甲’,看着那些只有米粒大小的鱼苗在恒温箱里摆尾,仿佛看到当地渔业发展的新生命在跃动。”
电力密码,让“娇贵”鱼苗“野蛮生长”
在基地的“海洋婴儿房”里,电力与科技的交响曲每日都在上演。“充足的电力,让控温机、智能增氧系统和投料系统能准确无误的运作。”基地负责人石伟良打开手机智慧渔业管理app向雷州供电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过去我也是一名养殖户,以前打氧要靠煤油发电机驱动,投料完全靠人工,日夜巡塘,觉都睡不安稳,自从有了各种先进的培育装置的引入搭配上稳定的电力供应,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查看50个养殖池的实时数据,手指一点就能控制打氧和投喂。”
据悉,电力驱动下的物联网投喂设备,能根据鱼苗生长阶段定时定量投放含微量元素的饲料,堪称鱼苗的“AI营养师”,让每立方米水体可容纳的鱼苗种数量提升3倍。“这些鱼苗存活率突破60%,金鲳鱼出塘周期缩短20天,连挑剔的收购商都夸我们的鱼肉质带着‘科技甜味’。”
破冰南海,电力焐热“大黄鱼南迁梦”
在基地最核心的繁育车间,玻璃幕墙后的恒温水池里,数万尾硇洲族大黄鱼幼苗如金色绸缎般游弋,它们改写着闽粤地区大黄鱼耐高温种苗产业化的空白。
“传统大黄鱼在南海过不了夏天,我们通过电力控温系统模拟潮汐变化,配合科研团队研发出‘温水驯化法’。”科研人员轻触控制面板,显示屏立即跳出复杂的水温阶梯曲线,“就像给鱼苗定制‘温度疫苗’,让它们逐步适应30℃的‘南海体温’。”
雷州供电局为此特别打造了“双保险”供电体系,既能确保400千瓦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全年无休,又在每排鱼苗车间构建应急电源。去年台风“摩羯”来袭时,当周边区域陷入黑暗,这里的鱼苗车间依然灯火通明,刚完成基因改良的第18代大黄鱼幼苗安然度过了它们的“满月礼”。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深远海的养殖网箱,从基因编辑的微观世界到智慧渔业的宏大蓝图,雷州供电局用绵延不断的电流,在雷州半岛的海天之间,勾勒出一幅“一度电守护一粒种,万缕光点亮万顷波”的现代渔业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