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调罗村:“吊丁炮”年俗,燃动新春
2024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作为粤西地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年例,也该加点“料”,让活动更精彩,提升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
文章湾村年例盛景:簕古龙领衔,续写非遗传奇
加点创新料
粤西年例历史悠久。各地年例巡游多是狮龙队、彩旗队、神轿队、刀枪队等队伍。吴川梅菉巡游会加入飘色队,个别村庄还有穿令箭队。近年来,部分村庄引入彩车队、英歌队(如百姓村、坡头镇),文章湾村今年还出现了唐僧四师徒等古典文学人物队。
然而,总体上粤西年例巡游老套守旧,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表演者也渐觉无趣。时代在变,年例也应创新。粤西年例是农村习俗,创新可紧扣农业、农村、农民主题,结合本村特色。比如融入农产品、特色文化,展现村庄变化;安排村姑表演丰收喜悦,农民演绎传统农耕,孩子参与农村传统游戏,家庭展示孝顺和谐,甚至让飞禽家畜加入游行。这类创新体现村庄进步与幸福,传递吉祥如意。将年例作为宣传本村特色的契机,提升村庄知名度,是创新的关键。
吴阳霞街:状元灯会闹新春
加点引进料
历经一千多年沉淀,各地各村年例形成独特性,也产生了排他性,外村节目再好,本村也不愿借鉴。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村庄打破常规,开始引进外地项目。如百姓村和今年坡头镇年例都引进吴川飘色,视觉效果颇佳。
其实,最初年例除游神项目固定外,其他节目多是借鉴而来,经岁月筛选才固定成型。如今,交通通讯发达,全社会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粤西年例若能相互交流,引进各地节目,如茂名节目,西南、粤东及外省的秧歌、英歌、大鼓、高跷、山歌、芦笙等,活动将更加精彩。
引进热闹、动感且传统性强的项目,能让年例常办常新,保持持久活力。
北坡游鱼
加点互动料
随着粤西年例声名远扬,不仅在全省全国传播,甚至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关注。近两三年,许多外地人、城里人将看年例作为旅游项目前来观赏。今年年例,各村人山人海。在坡头镇、百姓村、文章湾村,外地游客忙着照相、录视频、与当地居民交流,乐在其中。
做年例的村庄若能引导游客参与,让他们加入游行队伍,一起手舞足蹈、放炮放烟花、饮酒吃年例,游客会更兴奋,年例队伍也会更壮观。这需要村庄提前做好准备,安排专人引导组织,备好道具,秉持包容态度,确保游客玩得开心、安全,吃得放心。如此一来,外地游客将从“看年例”变为“参与年例”。
让外人参与年例,一是能广交朋友,加强本村与外界联系,提升村庄知名度;二是活跃游行气氛,体现华夏一家亲的融合场景,打破本村自娱自乐的局限;三是壮大游行队伍,增添热烈氛围。想象一下,游行队伍瞬间增加二三百人,场面将更加宏大,村人有面子,游客有乐子。
坡头镇民俗大巡游
加点联合料
2月9日《湛江日报》刊登《湛江年例时间表(部分)》,从中可发现一些地方同一时间有多个村做年例。这启发我们,能否将相邻村庄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年例?答案是肯定的。今年正月初十,坡头镇首次汇集十五个村,在镇大街上举办大型年例游行,取得圆满成功。游行队伍一村接一村,各具特色,吸引数万人观看,影响广泛。在遂溪,也有几条村联合巡游,结束后共同举行“拜坡”集会,数万人在山坡上舞狮跳舞,鞭炮锣鼓声震耳欲聋。
受历史偏见和习惯限制,村与村联合办年例的情况并不多见。吴川梅菉镇的几条村是少数联合办年例的典范,他们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三天,连续开展飘色、花桥、泥塑三大主体活动,搭配其他项目,场面热烈,声名远播,成为吴川的文化品牌。坡头镇今年的联合游行也十分成功,主办方计划明年办得更出色。
希望有条件的地方打破旧习,联合起来,打造盛大年例,营造新的年例景象与团结氛围。
东海岛人龙舞表演。
加点艺术料
在许多村的年例巡游中,除狮龙队有些动作外,彩旗队、刀枪队、彩服队等大多只是行走,既无锣鼓,也无动作和表情,缺乏喜庆氛围,更谈不上艺术造型与表演,难以适应当今的欣赏水平。
因此,建议各村在年例项目中融入艺术元素。首先,增强队伍动感,每个队伍从头到尾都要有动作,边走边舞,多安排龙狮队穿插其中,排练行进动作,组织青少年扮演神话人物与观众互动;其次,强化声音效果,增加锣鼓和音响数量,让游行队伍边走边唱,避免巡游前闹后静;第三,加大服饰投入,杜绝穿日常服饰游行的现象,以汉服为主,搭配现代运动服饰,中老年人穿仿古服饰,青少年穿运动服饰,且每年更新款式。
年例既是传统习俗,也是当下文化。一年一个例,一例一个样,通过持续创新,借助年例活动振兴乡村,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年例。
广大农民兄弟,你们赞同吗?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