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捕捞冬鱼。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4月14日早上7时40分,雷州覃斗镇流沙湾海域风平浪静,南雁海洋牧场47口深海网箱整齐排列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深耕“蓝色粮仓”,生动演绎着一场深海养殖的“四季接力”。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想深海网箱里投放今春的第一批金鲳鱼鱼苗。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养殖工人兵分两路,一路起网捕捞去年秋季投苗的金鲳鱼,另一路则投放今年首批16万尾金鲳鱼苗,春收与春种同步进行,奏响节奏明快的深海养殖“协奏曲”。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捕捞冬鱼。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下网、围网……春收捕捞现场,随着渔网收拢,银光闪闪的金鲳鱼翻腾跃起。该批鱼于去年9月投放,经过半年生长,单尾均重超1斤,肉质紧实、鳞片鲜亮。当日收获量共计2万余斤,将通过冷链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让大湾区群众品尝到来自湛江“海上牧场”的“鲜味”。
在鱼苗投放现场,工人们将一筐筐鱼苗快速倒入网箱。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春种投苗现场同样热火朝天。一筐筐体长超2寸的金鲳鱼苗被倒入网箱,开启新的成长周期。据了解,今年首批16万尾金鲳鱼苗是从海南购买,鱼苗上市早、个体大。接下来一个月,该牧场将陆续完成春苗投放,确保5月初全部投放完毕。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想深海网箱里投放今春的第一批金鲳鱼鱼苗。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清明过后,流沙湾海域水温回升至25摄氏度以上,为鱼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水温达标后,我们立即投苗,精心规划养殖节奏,该批鱼苗将在国庆节前后收获,实现春苗秋收与秋苗春捕的双季轮作无缝衔接,让四季都有稳定产出。”南雁海洋牧场负责人说,春苗投放后将在5月进行分网。随着鱼体生长,整个养殖周期需更换5次不同规格网箱。5个月后,首批春苗单尾重量稳定在1斤左右便可捕捞,随即开启新周期,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四季循环产供”。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捕捞冬鱼。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春收与春种“同框”的背后,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实践。
渔民正在将刚刚捕捞上岸的金鲳鱼称重准备装车。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近年来,雷州市聚焦“蓝色粮仓”建设,将深海养殖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流沙村从单一珍珠养殖向“珍珠+金鲳鱼”双轮驱动转型,养殖户借助精准环境调控、时空配置和生态管理等现代技术,不断提升养殖效益与生态效益。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捕捞冬鱼。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放眼湛江,全市正依托广袤海域,以海洋经济为重要突破口,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再造“海上新湛江”。近年来,湛江瞄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目标,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全力打造国家“蓝色粮仓”,努力书写“四季循环产供、生态经济双赢”的现代渔业新篇章。
14日清晨,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养殖工人们正在想深海网箱里投放今春的第一批金鲳鱼鱼苗。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
14日上午10时许,捕捞上来的金鲳鱼运到码头后准备称重装箱运往大湾区。本报记者 郎树臣 陈振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