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十五届北影节“创作论坛: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举行,论坛首次增设“2025‘中国银幕·北京佳作’”项目推介,以光影为媒,搭建创作与时代的对话桥梁。《东极岛》《聊斋:兰若寺》《戏台》等10部重点影片主创集结,通过对亮点的解读,展现了“北京出品”的创新图谱。
北影节“创作论坛: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活动现场
“北京出品”点亮创作灵感之光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全国电影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在“创作论坛”上表示,2024年北京备案立项的影片达到775部,占到全国的1/4。在55部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当中,京产影片占到1/4,其中有4部京产影片位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的前十位。
“北京出品”的电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档期的生力军。以今年的春节档为例,中国内地总票房达95.10亿元人民币,观影总人次1.87亿,大幅刷新中国内地影史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展示出中国电影市场具备的韧性和上升潜力,其中,《唐探1900》《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都由北京出品,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北京力量”。由北京光线影业和饺子导演共同打造的《哪吒》系列更是书写了中国电影史又一华彩篇章,带动国内电影总票房在本月中旬突破250亿元,领跑全球电影市场。
而“北京出品”还将延续蓬勃的创造力。在北影节创作论坛的“2025‘中国银幕 北京佳作’”项目推介环节,十部京产电影的主创团队来到现场,分享新片亮点和动态。
《东极岛》以六年筹备、210天实拍打造震撼海难救援史诗,展现中国人勇敢善良的精神丰碑;《独一无二》以温暖笔触探讨代际和解,在家庭责任与理想抉择中传递治愈力量;《好工作!》集结《年会不能停!》《一点就到家》金牌班底,用新鲜叙事解构打工人生态;《好好的》作为北京宣传文化基金资助的项目,开心麻花的力作,马丽与81岁赵淑珍演绎跨血缘女性互助;《聊斋:兰若寺》以顶尖动画技术激活蒲松龄笔下经典;《群星闪耀时》凝聚中国三代航天人命运,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水饺皇后》以小人物励志故事折射时代温度,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坚韧与微光;《无名之辈2&3》以多国叙事拓宽小人物宇宙;《戏台》是陈佩斯时隔20年再执电影,将国粹京剧元素融入喜剧,演绎台前幕后的人生悲喜;《震耳欲聋》取材手语律师张琪的真实经历,聚焦现实跟人性,表达人物成长经历。
这些新时代的电影作品将承担起凝聚人心的使命和责任,“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的期许。
政策“组合拳”落地打造电影强国建设先行样板
北京不仅是电影创作的“梦工厂”,也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上,来自各界的“最强大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为电影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出谋划策。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发布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预期到2027年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创新技术、实现5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10个以上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促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建设一批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切实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霍志静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为影视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北京市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优化行业生态,激活市场资源,推动电影行业在创作生产和融合创新上不断出新出彩出成果。
霍志静重点推介了四项政策措施:一是以“创作引领、创作扶持、技术创新、摄制服务”为关键词的“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二是推进文化领域技术赋能和成果转化的“文化新质生产力10条”,重点聚焦影视、网络视听、演艺、出版、文旅、文博、媒体融合等7个领域,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发展方向;三是不断优化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全链条保障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特别设立“高新技术制作”方向,鼓励类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融入科技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对创作方向的引导性;四是影视摄制服务的一站式支持体系。通过系统发力,北京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
一份融合电影、科技与政策的“全景答卷”就此展开。政策“组合拳”落地,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驶入“科技引领”快车道,北京正成为全球影视科技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汇聚头部影视企业成就全国电影创作制高点
在北影节的舞台上,政策的宣介和落实得到了更好的推进,让电影从业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享受到政策红利,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的热潮中。
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电影家协会推出了《2024年北京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电影创作的制高点,在55部票房过亿电影之中,北京占了三分之一。不仅票房成绩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屡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
北京也是全国电影市场风向标。去年北京市票房20.9亿元,占全国总票房近5%,其中耀莱影城(五棵松店)年度票房排在全国影院之首。北京影厅单厅上座率全国最高;二是北京人均年观影人次超过了1.8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有领先性。尹鸿说:“北京人爱电影、看电影是一个悠久传统,直到现在也是一大优势,所以北京的电影放映对全国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一部电影在北京得到关注认可和欢迎,它就可以辐射和影响到全国其他区域。”
北京也是全国电影产业中心圈。在北京注册的影视企业高达1.1万家,占全国影视企业的7.4%,数据非常惊人。北京不仅影视企业多,而且企业优质,光是上市公司就有18家,大部分都是头部影视企业。尹鸿说:“北京市各个区都高度重视影视产业,特别是朝阳区注册企业最多,通州、大兴、怀柔也都相对比较聚集。”
作为全国电影生态示范区,北京无论是市属的还是央属的电影企事业单位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非常丰富,构成了完整的北京电影文化生态区。(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