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新京报社主办、新京智库承办的“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新京智库发布了《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榜单。其中,湛江榜上有名,列全国第30位。(据4月23日《湛江晚报》)
作为港口城市,湛江既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又有岭南文化的细腻底蕴。此外,湛江气候宜人,全年适合旅游,具有丰富的海鲜资源、独特的雷州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等,“网红”城市的“硬实力”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湛江的海鲜、滨海风光、骑楼老街等元素频频出圈。从“湛江生蚝”成为夜宵顶流,到《隐秘的角落》带火赤坎老街,再到徐闻“菠萝的海”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资讯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不断挖掘和传播,让湛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可以说,“网红城市”的称谓名副其实。
流量可以带来一时的热度,但要让游客真正留下来,就需要围绕旅游的核心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近年来,湛江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在这方面,淄博的“烧烤专列”、重庆的“轻轨穿楼”等成功案例值得借鉴。湛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推出并完善“海鲜专线”“滨海观光巴士”等特色交通服务,同时提升酒店、餐饮、卫生等配套水平,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愿意住”、“愿意留”。
“网红城市”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文化底蕴和产业融合能力。湛江要从“流量城市”升级为“留量城市”,需要继续深挖地方文化IP,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雷州半岛的雷剧、石狗文化、硇洲岛的古灯塔、徐闻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潜力。如何持续深挖它们的文化基因,突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文化IP,值得我们探索。
从“网红”到“长红”,关键在于可持续。当前,许多网红城市的旅游产品不乏雷同的情况,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湛江应避免盲目跟风,而是立足自身特色,推出相应产品。另一方面,新京智库的报告也指出,网红城市的区域集群效应明显,如山东的临沂、威海、烟台同时进入前十。湛江可以与周边城市合作,合力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共享客源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
湛江在“网红城市”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要实现“长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湛江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社交媒体时代持续绽放光彩,成为游客心中永远的旅游胜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