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湛江海湾大桥正式免费通行,实现海湾两岸无障碍通行。湛江日报将继续跟踪报道这一重要时刻。
从1992年10月,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筹建湛江海湾大桥的决定至今,湛江日报对大桥的建设与运营进行了长达33年的持续报道,全程记录了这座重大基础设施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全过程,见证了湛江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3年风雨兼程,33年热血见证!湛江日报始终以文字和影像定格重大历史瞬间,记录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让我们共同回望这座跨越时空的壮美丰碑,感受它如何以磅礴之力,讲述湛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将指针拨回1992年,湛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横跨麻斜海湾,陆路贯通霞山、赤坎、坡头,使我市城区形成整体的海湾大桥”,对海湾大桥的建设要求,大桥桥面为4车道,每日通汽车能力为10万辆;桥底能通过5万吨轮船;能防大地震、大海潮、强台风。
1993年7月,省计委批复了可研报告;当年的10月,省交通厅批复了初步设计……此后的数年里,海湾大桥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一直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发展大事之一。
2002年11月,省交通厅、省交通集团和市政府联合在大桥东岸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大桥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在湛江人民的热切期盼中,海湾大桥终于驶上了圆梦的快车道。坡头区数以万计的群众提前几个小时到现场附近观看动工仪式。礼炮齐鸣,海湾东岸成了欢乐的海洋。当时,湛江海湾大桥作为“我省继虎门大桥之后建设的最大规模的桥梁工程”,在此后数年里,成了来自五湖四海建设者们的战场。
2005年12月,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被送到海湾大桥西塔顶端,塔顶工人发出了封顶成功信号。顿时,栈桥上鞭炮齐鸣,礼花飞洒,雄伟壮观的大桥主塔经过艰苦施工终于胜利封顶,海湾大桥的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湛江海湾大桥迎来了历史性的合拢时刻。最后一块重逾百吨的钢箱梁在距海面50米的高空中,稳稳地嵌入主跨的最后一个缺口,实现了完美的一次吊装,宛如天衣无缝。这标志着建设的圆满成功,是无数建设者努力的结果,展现了湛江人民的团结和勇气。
2006年12月18日,大桥交工验收。12月25日,湛江海湾大桥通车在即,为了让湛江的市民们能够亲身感受她的胸怀和伟岸,大桥专门开放给市民上桥步行参观,人们扶老携幼,数万人一起涌上海湾大桥,壮观景象令人难忘。
终于,时间来到2006年12月30日,湛江海湾大桥正式通车,湛江人只需几分钟就轻松跨越昔日的天堑。从当天中午12时开始,大桥正式进入通车时段后,有12个小时的免费开放期,为此,大批市民驾驶着摩托车、小轿车等各色车辆来上桥过瘾。据不完全统计,从12月30日12时到12月31日零时这一大桥免费通车时段,大约有5万辆车通过。
时针慢慢指向31日零时,大桥收费站开始关闭车道,收费员开始上岗,但有关方面看到返回经开区的车辆很多,大桥收费处决定把开始收费时间往后延迟几分钟。湛江日报采访车在12月31日零时7分左右,幸运地在第一车道拿到了极具纪念意义的“00000001号”大桥通行费发票联,成为湛江有史以来第一辆过桥交费的车。
光阴流转,2025年7月1日,陪伴湛江人19年的湛江海湾大桥正式告别收费时代,终结困扰市民多年的“过桥费”难题,以全新姿态拥抱湾区两岸。作为城市发展的忠实记录者,湛江日报采访车将再次冲锋在前,见证并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
从大桥立项时的蓝图构想,到建设时的攻坚克难,再到今日免费通行的民心所向,湛江日报始终以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忠实记录这座跨海巨龙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今天,我们不仅是在见证一座大桥的蜕变,更是在见证一座城市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