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零时起,湛江海湾大桥实行车辆免费通行!这座承载着湛江人“一湾两岸”发展梦想的跨海通道,从“收费还贷”的基础设施蝶变为“免费惠民”的公共产品,不仅是湛江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一决策通过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票决纳入民生实事,以法定程序保障民意落地,彰显了湛江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与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一湾两岸”,是湛江极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大自然赋予了湛江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宽阔的海面和自然的水深成为湛江构筑南方大港的潜力所在,但又曾因一湾之隔,给东西两岸民众带来交通的不便,制约着港城的腾飞。在海湾上架起一座桥梁,将天堑变通途,成为湛江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1992年,湛江海湾大桥建设立项;2002年11月26日,大桥动工兴建;2005年12月8日,大桥主塔封顶;2006年6月21日,大桥胜利合龙;2006年12月30日,大桥竣工通车!这座全长3981米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以155米的火炬形主塔直指苍穹,象征着港城“突飞猛进”的发展雄心。它不仅创下了当时多项桥梁建设纪录,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湛江“一湾两岸”的发展格局。
18年过去,这个交通“地标”早已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动脉”。然而,15元单次通行费与650元年票,像一层无形的茧——坡头房价因通勤成本常年低于赤坎、霞山,企业物流成本因过桥费居高不下,南三岛的碧海银滩与湛江奥体中心的场馆资源,也因“15元门槛”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免费通行、破茧腾飞,早已是市民心底奔涌的呼声。
免费通行的最直接效应,是为民生成本做“减法”。对于那些经常往返海湾两岸通勤的市民来说,大桥免费通行后,出行成本大幅降低,相当于为家庭增收了一笔“通勤红利”。更关键的是,不用再为了节省过桥费而选择绕行,“半小时经济圈”的成形让“海东居住、海西就业”“西岸消费、东岸休闲”的生活愿景成为可能。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与湛江一中新校区的人流集聚效应,正因交通成本降低而加速释放,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跨区流动,正撕去“一湾之隔、资源孤岛”的旧标签。
对城市经济而言,免费通行更是激活要素流动的“乘法”。当湛江湾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可便捷往返东西两岸,当海东新区的制造业基地与海西港口形成“前店后厂”联动,“人才+产业”的耦合效应将重构湛江产业地图。免费通行带来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带旺文旅康养、商贸会展、海洋经济等产业,海东新区作为湛江“浦东”的潜力将加速释放,迎来“兑现天赋”的新契机。在区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交通便利性是吸引投资的关键要素。海湾大桥免费通行,释放出“开放包容、服务优先”的强烈信号,能够显著改善坡头区乃至整个湛江的营商环境,为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海湾大桥免费通行的深层价值,在于城市治理的“理念升级”。从人大代表票决将海湾大桥免费通行纳入民生实事,到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未到期优惠票退费办法,再到同步推出智能监控、中型以上货车限行等流量疏导方案,湛江用“一揽子”治理回答了“免费之后怎么办”的命题。这种从“单一收费思维”到“系统生态治理”的转变,恰似大桥主塔的火炬意象——不仅照亮通行之路,更点燃了“经营城市”的新思维:唯有打破短期利益的“茧房”,才能拥抱长远发展的腾飞。当桥梁从“收费节点”变为“流量入口”,海湾两岸土地开发、产业集聚、人口导入的综合收益,将远超大桥通行费本身。这哪里是一座桥?分明是激活城市潜能的魔法杠杆!
巨龙昂首破茧去,湛江乘势腾飞时!
湛江海湾大桥的免费通行,是一次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诠释,更是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升级。当车辆不再因为过桥费而绕行,当“半小时经济圈”成为现实,当“流量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这座桥已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串联民心的情感纽带,照亮“一湾两岸”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这足以证明:真正的城市进步,不在于钢筋水泥的高度,而在于民生温度的提升;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短期获利的精明,而在于长远发展的布局。湛江,南海之滨的这颗明珠,正以“破茧”的勇气斩断发展桎梏,以“腾飞”的姿态拥抱未来征程,让“一湾两岸”的梦想在桥连东西的通途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