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同学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6月29日下午,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了“自制洗手液”科学实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深入了解洗手液的制作原理,并亲手制作出洗手液,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紧密结合。
展示自制洗手液成品。
洗手液的秘密
活动伊始,老师首先发问:“同学们,大家家里有没有洗手液?都放在什么地方?”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有,放在洗手间的洗手盆上。”
“从外面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干什么?”老师继续问道,并打开一张照片让大家观看。只见图片上是几个古怪精灵的形象,十分可怕。老师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细菌和病毒,它们的天敌是洗手液。回到家第一件事就要去洗手。用洗手液洗手后再吃东西,比较安全卫生。”
接着,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老师继续给大家介绍洗手液的用途和分类。洗手液一般分为普通型、抗菌杀菌型和消毒型,是一种用来清洁手部的护肤清洁液,主要是由洗涤剂、辅助洗涤剂和添加剂组成,通过有效成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清除手上的污垢和附着的细菌,起到清洁手部污渍、除菌抑菌等作用。
在洗手液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古代人是用什么洗手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答案各异,有的同学说用花瓣、果子的汁液、盐等。其实,古代人用于洗手清洁的物质有几种,例如:用皂角熬制成皂角液;用燃烧后的草木灰;用无患子的汁液等。
动手制作洗手液。
一起研究,互相学习。
洗手液诞生记
了解过洗手液的成分和原理后,老师给同学们发放实验材料,开始动手制作洗手液。
实验材料由十二醇硫酸、氯化铵、增稠剂、色素、香精以及杯子、勺子等组成。同学们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操作。
虽然制作洗手液的步骤都差不多,但由于每个人调配的比例不同,制作出来的效果也各有差异。有的非常浓稠,几乎成了固体面团,倒不进瓶子里;有的非常稀,像是有颜色的水,一按到手上就往下滴,泡泡也稀少;也有的不稠不稀刚刚好,却因为溶解不充分形成许多疙瘩。有的同学灵机一动,想到了用纸巾把液体过滤后,再倒入瓶子里,这样就能得到理想状态的洗手液了。
添加实验材料。
充分搅拌混合。
把洗手液和健康一起带回家
实验结束后,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洗手液的原理:十二醇硫酸具有浮化、去污、发泡性能;氯化铵让液体变得浓稠,手感更好;增稠剂可以提高物体粘度,使物体保持均匀;色素和香精则可以改变洗手液的颜色和香味。同学们也明白了:原来日常使用的洗手液,是由这些物质组成的。
市五小一年级的王诗竣同学表示:“我要把洗手液拿回家放在洗手盆旁边,这样全家人都能用到我亲手制作的洗手液了。”
市十二中学一年级的叶明成同学表示:“我要把这瓶洗手液带回家,用脸盆跟弟弟一起玩泡泡,弟弟一定很开心。”
市五小二年级的陈芷霖同学直到活动结束后,还一直在进行实验操作,神情非常淡定。她表示:“虽然我没有制作成功,但我不会放弃,会一直做到成功为止。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这也是科学的精神。”
根据讲解操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