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开始,岭南师范学院17名学生组成“青衿志”突击队,走进雷州石狗非遗传承工作室开展三下乡活动。(据7月11日《湛江日报》)
雷州石狗蹲守乡野千百年,如今借着网线“跑”进了年轻人的屏幕里。岭南师范学院“青衿志”突击队打造的“云端石狗”矩阵,不是简单把老物件搬上网,而是给传统文化装上了“青春引擎”,让沉睡的石狗真正“潮”了起来。
潮在传播接地气。过去讲非遗,总绕不开晦涩的术语、刻板的解说,石狗文化藏在村落祠堂里,隔着距离也隔着理解的门槛。这群年轻人却懂“网感”——直播里不端架子,把石狗的神话传说编成小故事,将雕刻技艺拆解成“看细节”的趣味知识点。观众停留7分钟、互动率70%的数字背后,是“文化讲解+趣味解说”的巧思,让千年石狗从“高冷文物”变成了能聊天、能互动的“老朋友”。
潮在创新有底气。他们没把石狗当死标本,而是挖出“千形万象”的造型密码做文章:和雷剧角色跨界联动,让石狗“演”起地方戏;用珐琅工艺、镂空设计做文创,既留着雷州半岛的粗犷古韵,又带着年轻人喜欢的精致巧思。这些创新不是瞎折腾,是踩着传统的根脉跳舞,让石狗从石头里“活”出来,变成能揣在兜里、摆在桌上的潮流符号。
潮在价值能落地。石狗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的“富矿”。队员们扎进雷州乡村,不是拍几张照片就走,而是琢磨着怎么让石狗文化接“地气”——游客来了能看什么、买什么、体验什么。当评论区刷起“想去雷州研学”,当石狗表情包成了新社交语言,传统文化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能带动乡村文旅、让老乡们受益的“活资产”。
有人担心“触网”会让传统变味,但“云端石狗”的实践证明:潮起来的传统,才更有生命力。守住文化的魂,找对年轻的味,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能在数字时代跑出加速度,既扎得深根,又开得出新花。这股潮劲儿,正是非遗传承最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