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以防控为“药引”,治卫生之“顽疾”

2025-08-14 08:4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龙飞腾

8月10日至11日,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收到市民反映问题逾500宗,截至12日,已完成处理134宗。(据8月13日《湛江日报》)

中医治病重视“药引”,看似不起眼的引子,却能引导药力直抵病灶,让沉疴痼疾得以根治。城市卫生“顽疾”的治理亦是如此:那些反复出现的积水洼地、垃圾死角、违规饲养,如同附在城市肌体上的“老病根”,单靠零散整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除根、易复发。如今,蚊媒传染病防控恰如一味强效“药引”,不仅激活了治理资源的“药力”,更引导着整治力量靶向发力直抵病灶,让久治不愈的卫生“顽疾”迎来了根治契机。

卫生“顽疾”之所以顽固,在于“病灶”隐蔽且“病根”复杂。市民向湛江日报记者报料的赤坎金城社区一工地便是典型:多年前挖地基未建房形成的积水塘,被房主用铁皮一围了之,邻居趁机在塘边养鸡堆废品,监管部门巡查难入其门,久而久之,“不治将益深”。这种情况恐怕不是孤例:一块闲置地的积水可能源于几年前的烂尾工程,一条背街小巷的垃圾堆积或许牵扯着多方权责交叉,一处楼顶的违规饲养往往藏于居民视线的盲区……过去“疾在腠理”,不是不治,但往往“治标不治本”。缺乏“药引”的治理,如同药力分散难以直抵病灶——清积水却不填洼地,清垃圾却不明责任,结果雨过则积水再生,查过则乱象反弹,这“老毛病”算是落下了。

治“顽疾”,就得下“猛药”。此次防控行动中,治理效能的提升值得点赞:倡议书发出两天内,逾500宗市民举报已处理近三成;针对记者反映的工地卫生问题,街道办当日即组织几十人到现场整治,还请卫健部门派出专家制定根治方案。这种“即接即办”的速度,绝非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形成了协同攻坚的治理新格局。借防控这味“药引”,城管、街道、卫健等多部门攥成“拳头”,各方“药力”得以充分激发。过去,面对监督,个别居民可能会推三阻四,但如今以“公共健康”为最高优先级,倒逼责任方认领整改。这剂“猛药”之猛,不仅在于响应速度之“快”、靶向整治之“准”、根除隐患之“狠”,更在于打破了“各扫门前雪”的治理惯性,以“药引”把“药力”都充分激发了出来,让“协同”成为破解卫生“顽疾”的利器。

治“顽疾”的过程,也是唤醒群众参与的过程。当市民看到举报的积水塘被填平、陈年垃圾被清走、卫生黑点被抹去,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会转化为更强烈的参与热情。两天逾500宗卫生黑点及相关问题的举报,本身就是群众对“顽疾”忍无可忍的表达;而快速响应带来的“获得感”,将进一步激活全民监督的能量。试想,当居民主动清理自家阳台的积水,商户自觉维护门前的整洁,邻里互相提醒清理卫生死角,这种“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参与”的共振,正是根治卫生“顽疾”、清除蚊媒传染病“病灶”的社会基础。

从更深一层看,以防控为“药引”治卫生“顽疾”,本质上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调理”。当“药引”激活的协同机制、快速响应、群众参与等“药力”,转化为日常治理的常态,城市应对卫生“顽疾”的“免疫力”便会显著提升,收获“治未病”的效果。湛江当下的实践正在证明:用好蚊媒传染病防控这味“药引”,不仅能清除看得见的卫生死角,更能疏通共建共治的“经络”、调和城市运转的“气血”——当部门协同如“经气畅行”,群众参与似“气血充盈”,整个城市便会在上下一心的共治合力中生机勃勃。

治“顽疾”,从来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善用蚊媒传染病防控这味“药引”,就能将当下的整治合力转化为“固本培元”的长效“药力”,让这个城市向着更健康、更宜居的方向拔节生长。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环北广东工程建设再提速
  • 卫生死角无处藏!市民积极监督,干群“即接即改”
  • 霞山新园街道出动无人机助力“空地联动,精准灭蚊”防疫工作
  • 全运进行时|湛江公安启动“百日行动”  特警重装值守筑牢港城安保防线
  • 赤坎区少儿暑假研学公益夏令营举行
  • 全运会“粮草官”就位!湛江公交中央厨房启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